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小螺菌感染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全身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木僵 丘疹 斑丘疹 风团 结节
  本病是由被啮齿类动物咬后,小螺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复发性和发热性疾病。原伤口常很快愈合,但在1~4周(平均12天)后开始出现发热、畏寒,伴有乏力等全身症状。有时亦可累及心肌、肝和肾而病死。一般经4~8周可自愈,但未经治疗者可延续达1年以上。
典型症状:木僵 丘疹 斑丘疹 风团 结节

一、症状

被啮齿类动物咬后,原伤口常很快愈合,但在1~4周(平均12天)后开始出现发热、畏寒,伴有乏力等全身症状。在原伤口处皮肤又出现疼痛、肿胀和蓝灰色结节。它可破溃,周围水肿,呈下疳状损害,伴有局部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发热可高达40℃,2~4天后,体温骤退。经3~7天间歇,又发热并发生大片斑疹、斑丘疹或红色风团样皮损,偶有关节炎。在未经治疗的病例中,部分患者可复发,但每次发作时,其症状显示愈发愈轻。皮疹经几次复发后,亦终于不发。在个别病例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昏迷、木僵,甚至病死,有时亦可累及心肌、肝和肾而病死。一般经4~8周可自愈,但未经治疗者可延续达1年以上。

二、诊断

有鼠咬史,结合临床症状,本病较易诊断。必要时,实验室检查获得阳性结果,则可确诊。

一、发病原因

被啮齿类动物咬后,小螺菌感染引起。

二、发病机制

被啮齿类动物咬后,原伤口常很快愈合,但在1~4周(平均12天)后开始出现发热、畏寒,伴有乏力等全身症状。在原伤口处皮肤又出现疼痛、肿胀和蓝灰色结节。它可破溃,周围水肿,呈下疳状损害,伴有局部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首先要灭鼠。实验室工作者需戴手套,如被啮齿类动物咬伤后,需仔细地清洗伤口后用硝酸银烧灼或注射足量的青霉素进行预防。

需与疟疾等周期复发性疾病作鉴别。

疟疾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由4种不同的疟原虫引起,即: 间日疟,病原为间日疟原虫;三日疟,病原为三日疟原虫;卵形疟,病原为卵型疟原虫;恶性疟,病原为恶性疟原虫。人感染疟原虫后可产生相当程度的免疫,所以在疟区,当地人由于早年多患过疟疾,均获得相当程度的免疫力。而外地人由于无免疫力,进入全疟区后容易被感染。 疟区的婴儿,降生后一个月内,有来自母体的抗体保护;一个月后,疟疾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很高。

小螺菌感染平时应该可以多吃增加健脾开胃的食品,如白桂、白扁豆、萝卜、香、陈皮等。饮食要有规律,宜补充高蛋白质食品,如奶类、瘦肉、红枣、赤豆等,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避免情绪低落,多注意休息,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对疾病的缓解具有较好的效果。

淋巴管炎,淋巴结炎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