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多肌痛(风湿性多发性肌痛,风湿性多肌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肌肉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无特殊发病群体
- 典型症状:无力 肌肉酸痛 乏力 晨僵 流行性肌痛
一、症状
PMR常发生于50岁以上,50岁下患者甚少。男女之比为1∶2。我国发病情况不详。美国一份报道:50岁以上人群年发病率54/10万,患病率500/10万。
PMR起病隐袭,有低热、乏力、倦怠、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典型临床表现为对称性颈、肩胛带或骨盆带近端肌肉酸痛、僵硬不适。也可单侧或局限于某组肌群。僵痛以晨间或休息之后再活动时明显。急性发病者,每诉夜间上床时尚可,早上醒来全身酸痛僵硬难忍。严重时梳头、刮面、着衣、下蹲、上下楼梯都有困难。这些活动障碍不易肌无力引起,不像多发肌炎那样肌力严重减退,乃因肌肉关节僵痛所致,活动之后可渐缓解或减轻。无论主诉如何,体格检查阳性体征较少,可有轻度贫血,肩及膝关节轻度压痛、肿胀或少许滑膜积液征,关节镜检证实可有滑膜炎。一般无内脏或系统性受累表现。
二、诊断
诊断标准应严格符合下列6点:
1.发病年龄超过50岁。
2.颈、肩胛带及骨盆等3处易患部位至少2处出现肌肉疼痛和晨僵,病程应持续≥1个月。
3.实验室检查示血沉明显增快、CRP升高。
4.受影响肌肉无红、肿,亦无肌力减退或肌萎缩。
5.需要排除类似风湿性多肌痛表现的其他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慢性感染、多发性肌炎、恶性肿瘤等。
6.对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相当于泼尼松10mg/d)反应良好。
一、发病原因
PMR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其病因可能是多因素的,在内在因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通过免疫机制致病。研究认为PMR与HLA-DR4相关,提示遗传易感染可能是本病的发病原因之一。另外本病几乎均在50岁以上发病,提示本病肯定与年龄有关。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提示本病与内分泌激素变化可能也有一定相关性。
二、发病机制
PMR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其病因可能是多因素的,在内在因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通过免疫机制致病。研究认为PMR与HLA-DR4相关,提示遗传易感染可能是本病的发病原因之一。另外本病几乎均在50岁以上发病,提示本病肯定与年龄有关。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提示本病与内分泌激素变化可能也有一定相关性。
PMR病理学研究较少,单纯PMR并无特殊病理学特点。部分PMR患者颞动脉活检呈典型的GCA病理表现,提示它为潜在的GCA。近年来,虽然有人报告大关节滑膜炎(如膝、胸锁关节)可解释患者肌痛症状,且关节镜活检及滑液检查支持滑膜炎存在,但此说存在争议。肌活检一般正常或表现非特异性变化,如Ⅱ型肌萎缩。PMR偶有肉芽肿性心肌炎与肝炎报道。
中医认为,本病是以大关节晨僵和躯体大群肌肉疼痛为特征。与风寒湿均有关,但亦与老年肌肉血脉气血灌注不足,脾虚、肺虚、肾虚有关。
1)做好心理调适,解除思想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加强营养,增加蛋白质、维生素,避免刺激性食物。
3)避免可能引起疾病的不良因素,如日光照射、吸烟、病菌和微生物感染。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进行关节和肌肉运动,防止肌萎缩。
须与下述几种风湿病鉴别。
1.老年起病的类风湿关节炎 本病有晨僵、对称性小关节肿痛、畸形、类风湿因子阳性等。
2.多发性肌炎 本病亦多见于老年女性,有近端肢带肌无力与疼痛、肌力显著减弱、血沉增快等;但本病以肌炎为特征,血清肌酶活性增高,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有肌炎特征。
3.纤维织炎综合征(fibrositis syndrome) 本综合征以关节外肌肉骨骼僵痛与疲乏为典型表现,躯体四肢有固定性敏感压痛点,如颈肌枕部附着点、上斜方肌中部、胸肌第二肋骨与软骨交界处外侧、外上髁下2cm处、上臀部、大转子后2cm、膝关节内侧鹅状滑囊区、腓肠肌跟腱交接处等8处;多有睡眠障碍,常伴有激惹性肠炎、激惹性膀胱炎、紧张性头痛、月经不调以及对甾体或非甾体抗炎药反应不敏感、血沉正常等。
4.恶性肿瘤,某些恶性肿瘤伴有骨骼肌肉疼痛,但还有其他临床表现,全身情况也与PMR容易鉴别。
5.其他风湿性疾病和慢性感染,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可有全身症状及近端关节痛,类似于PMR,发热时可做血培养鉴别。
6.功能性肌痛一般无典型晨僵,实验室检查正常或接近正常。
7.系统性红斑狼疮、舍格伦综合征等风湿病可能有某些表现与PMR相似,但不难找到其他伴随症状。
1、风湿性多肌痛食疗方:
1)急性期:清热利湿吃木瓜
发病急,关节肿热的患者。这类患者体内往往多湿热邪气,食疗要针对清热利湿做文章,不要认为患者病重,需要大鱼大肉来补养,往往适得其反。木瓜、薏苡均有祛风湿、清湿热、通经络、舒筋骨,止痹痛的作用,同时这些药物都是属于食物,口感很好,易于消化。
制作方法:木瓜1个,蒸熟去皮;薏米100克、大米50克在高压锅中煮熟,闷烂成稠粥,可作为1天的食用量,根据口味既可当主食,也可加点糖作为两餐之间的加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