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囊性增生病(慢性囊性乳腺病,囊肿性脱皮性乳腺增生病,纤维囊性乳腺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乳房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多见于25-45岁女性
- 典型症状:背痛 囊肿 乳腺外上象限腺体增厚 乳腺内无痛单发的硬肿块 结节
乳腺囊性增生病症状诊断
一、临床表现:
1、肿块:
(1)部位:
乳腺内肿块常为主要症状,可见于一侧或双侧,也可局限于乳房的一部分或分散于整个乳房。可发生一侧乳腺,也可发生于两侧乳腺,但以左侧乳腺较为显著。
根据肿块分布的范围可分为弥漫型,即肿块分布于整个乳腺内;
或混合型,即几种不同形态的肿块,如片状、结节状、条索状、颗粒状散在于全乳。
(2)性质:
肿块可单发,也可为多个,其形状不一,可为单一结节,亦可为多个结节状。质韧不硬,与皮肤无黏连,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肿块在月经后可有缩小。
单一结节常呈球形、边界不甚清楚,可自由推动,有囊性感;
多个结节常累及双乳或全乳,结节大小不等,囊肿活动往往受限,硬度中等有韧性,其中较大的囊肿位于近表面时常可触及囊性感。
2、乳痛:
乳房周期性胀痛,好发或加重于月经前期,轻者多不被病人介意,重者可影响工作及生活。有的患者在愁闷、忧伤、心情不畅,以及劳累、天气不好时,肿块变大、变硬、疼痛加重,月经来潮后或情绪好转后肿块变软、变小。
偶有多种表现的疼痛,如隐痛、刺痛、胸背痛和上肢痛。
临床经验提示有此变化者多为良性。若肿块增大迅速且质地坚硬者,提示恶变可能。
3、乳头溢液:
约5%~15%的患者可有乳头溢液,多为自发性乳头排液。
常为草黄色浆液、棕色浆液、浆液血性或血性溢液。化验检查溢液内无瘤细胞存在。如果溢液为浆液血性或血性时往往标志着有乳管内乳头状瘤。
二、相关检查:
可行溢液细胞学检查、组织细胞学检查等。
三、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所见,一般能做出临床诊断。如有疑问时可行有关辅助检查,协助诊断。
乳腺囊性增生病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乳腺增生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明了。本病的发生可能与卵巢内分泌的刺激有关。
二、发病机制
乳腺囊性增生病是乳腺增生病,与体内内分泌平衡失调有关。它不是炎症,更不是肿瘤,而是机体对内分泌不平衡所起的生理性反应,是乳腺正常结构的错乱。
Coormaghtigi和Amerlinck在1930年已证明切除卵巢的家鼠注射雌激素后能产生乳腺囊性病。在人类,雌激素不仅能刺激乳腺上皮增生,也能导致腺管扩张,形成囊肿。
一般认为,神经、免疫及微量元素等多种因素均可造成机体各种内分泌激素的失衡。人生存的外部环境、工作及生活条件、人际关系、各种压力造成的神经精神因素等均可使人体的内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进而使某一种或几种激素的分泌出现异常。
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催乳素升高也是引起乳腺增生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有研究表明,激素受体在乳腺增生病的发病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新近研究说明高泌乳素血症是乳腺囊性增生症的重要原因,国外学者报道绝经后妇女患乳腺囊性增生症,常是不恰当的应用雌激素替代治疗的结果。
乳腺囊性增生病预防
一、预防:
1、定期体检:
由于腺囊性增生病是癌前病变,在诊断和治疗后应给予严密的监测:每月1次的乳房自我检查;每年1次的乳腺X线摄影;每4~6个月1次的临床乳房检查等。对每1个患者建立一套完整的随访监测计划。在临床实践中,努力探索更有价值的诊治技术,提高对癌前疾病恶性倾向的预测,以利早期发现乳腺癌。
2、注意个人卫生:
别是经期和产褥期乳房的卫生。不穿过紧的胸围,经常清洁乳头,防止感染。
3、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
注意劳逸结合,多参加体育锻炼,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
二、治疗前:
应该对该病症状和相关的禁忌进行详细的了解等。
1、皮肤准备:
应剃毛,尤其是腋毛,若同时做卵巢切除,应剃去阴毛。剃毛后用肥皂水擦洗干净,用干净纱布包盖。
有乳头凹陷或溃疡者,应在手术前每天换药,使局部创面得到控制或好转,乳头凹陷者应用松节油擦净为宜。
2、胃肠道准备
术前一天应少进食或只用半流食,手术日清晨避免进餐和饮水;术前应嘱咐病人练习在床上大小便;对使用全麻手术者,安置导管并保留在手术后。
3、药物应用
可用镇静药和止痛药(如苯巴比妥钠、安定注射液 ),手术前几天睡前和手术当天清晨用。
手术当天可用盐酸哌替啶注射液(杜冷丁)或盐酸吗啡注射液,主要起到镇静作用。硫酸阿托品注射液(阿托品)或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6542)亦可在手术当天用,可减少呼吸道的分泌物和控制高血压。
同时要做抗生素的敏感实验,以备术后选用抗生素。
乳腺囊性增生病鉴别诊断
应与以下病症相鉴别:
一、乳痛症:
1、简介:
见于20~30岁年轻妇女,大龄未婚或已婚未育,发育差的小乳房。
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乳房肿块,并有明显的周期性和自限性特点。疼痛大多仅限于乳房的某一部分,约50%位于外上部,20%位于中上部,痛处有压痛。疼痛有时很剧烈,并放射到肩胛部、腋部,随情绪波动,或劳累、阴雨天气等而加重。患者大多数月经期短,且量稀少,情绪稳定或心情舒畅时,症状可减轻,随喜怒而消长。
二、乳腺腺病:
1、简介:
见于30~35岁女性。乳痛及肿块多呈周期性,肿块多呈结节状,多个散在,大小较一致,无囊性感,一般无乳头溢液。
2、临床表现:
表现为月经前乳腺胀痛加重、肿块增大;行经后疼痛减轻或缓解肿块变小。此种周期性疼痛常因病变分型而不一。
三、乳腺纤维腺瘤:
1、简介:
见于青年女性,常为无痛性肿块,多为单发,少数为多发。肿块境界明显,移动良好,无触痛。但有时乳腺囊性增生病可与纤维腺瘤并存,不易区别。
2、临床表现:
一般无明显症状,少数病人局部有刺痛感,但与月经无关。
四、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1、简介:
见于中年女性,临床上常见乳头单孔溢液,肿块常位于乳晕部,压之有溢液流出。X线乳腺导管造影,显示充盈缺损,常可确诊。
2、临床表现:
常表现为乳头溢液。常为血性、浆液血性或浆液性,一般仅累及一支导管,按压乳晕区某一“压液点”时乳头才有溢液。
五、乳腺癌:
1、简介:
见于中、老年妇女,乳腺内常为单一无痛性肿块。起病缓慢,肿块发现之前不伴炎症表现,常在无意中发现乳内肿块,肿块多位于乳腺外上、内上象限,常是由小变大不断发展增大的过程。
2、临床表现:
可有乳头溢液,性质多为血性。肿块在晚期时与皮肤粘连,出现“橘皮样”改变和乳头凹陷。乳腺癌的腋下淋巴结,常随癌症的病程进展而肿大且质硬,彼此粘连融合成团。
乳腺X线导管造影,在乳腺癌时见导管有增生及破坏,管壁有中断,失去连续性。行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常可找到癌细胞。
乳腺囊性增生病饮食保健
保健:
1、好心情:心情好,卵巢的正常排卵就不会被坏情绪阻挠,孕激素分泌就不会减少,乳腺就不会因受到雌激素的单方面刺激而出现增生,已增生的乳腺也会在孕激素的照料下逐渐复原。
2、妊娠,哺乳:妊娠,哺乳是打击乳腺增生的好方法,孕激素分泌充足,能有效保护,修复乳腺;而哺乳能使乳腺充分发育,并在断奶后良好退化,不易出现增生。
3、调理月经:临床发现月经周期紊乱的女性比其他人更易乳腺增生,通过调理内分泌调理月经,同时也能预防和治疗乳腺增生。
4、低脂高纤饮食:遵循“低脂高纤”饮食原则,多吃全麦食品,豆类和蔬菜,增加人体代谢途径,减少乳腺受到的不良刺激。还有,控制动物蛋白摄入,以免雌激素过多,造成乳腺增生。
5、睡觉规律规律:睡眠不仅有利于平衡内分泌,更给体内各种激素提供了均衡发挥健康功效的良好环境。团结的力量大,各种激素协同合作自然能打败乳腺增生。
6、和谐性生活:和谐的性生活首先能调节内分泌,刺激孕激素分泌,增加对乳腺的保护力度和修复力度。当然,性爱也会刺激雌激素分泌,不过在孕激素的监督下,雌激素只能乖乖丰胸,没有机会使乳腺增生。另外,性高潮刺激还能加速血液循环,避免乳房因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增生。
7、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人体如果缺乏B族维生素,维生素C或钙,镁等矿物质,前列腺素E的合成就会受到影响,乳腺就会在其它激素的过度刺激下出现或加重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