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恶性黑色素瘤(恶性黑素瘤)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脑力劳动者、低头工作者
  • 典型症状:水肿 皮肤多痣 色素性皮损 皮肤痣 前房色素沉积
  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白色人种。澳大利亚的QueenS-Land是世界上著名的恶性黑色素瘤高发地区。我国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不高,但由于医生及病人对其严重性认识不足,一般在就诊时往往已为时太晚,治疗效果极不满意。本病好发于30~60岁。罕见的幼年性恶性黑色素瘤Spity报道了13例,年龄为1.5~12岁。年龄小者一般其恶性程度较低,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在发病性别上几乎无差别,唯病灶部位与性别有关,发生在躯干者以男性居多,发生在肢体者女多于男,尤以面部雀斑型黑色素瘤多见于老年妇女。
典型症状:水肿 皮肤多痣 色素性皮损 皮肤痣 前房色素沉积

恶性黑色素瘤症状

为了仔细详查皮肤的病变,良好的光照和手持放大镜必不可少,色素性皮损有下列改变者常提示有早期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

①颜色:

大多数恶性黑色素瘤有棕,黑,红,白或蓝混杂不匀,遇皮痣出现颜色改变,应特别提高警惕。

②边缘:

常参差不齐呈锯齿状改变,为肿瘤向四周蔓延扩展或自行性退变所致。

③表面:

不光滑,常粗糙而伴有鳞形或片状脱屑,有时有渗液或渗血,病灶可高出皮面。

④病灶周围皮肤

可出现水肿或丧失原有皮肤光泽或变白色,灰色,⑤感觉异常:局部常有发痒,灼痛或压痛,当发生上述变化时,强烈提示有恶性黑色素瘤之嫌,可以说皮肤痣一旦出现任何变化均应行切除活检术,以除去恶性黑色素瘤,毫不为过。

一、恶性黑色素瘤病因

一】病因

    1、人种(15%):

白发,蓝眼,苍白皮肤.白人易患,黑人或肤色暗深的人鲜患此病,若发生亦以足,手掌发白处皮肤为主,多数学者认为恶性黑色素瘤约近一半发生在已有的黑痣基础上。

  2、发育不良痣综合症(25%):

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患此症者周身布满大,扁,平,外形不整,菲薄,颜色不一的痣,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在多数患者衍生恶性黑色素瘤,有些人有此综合征,但无遗传倾向者,亦应密切观察,警惕恶性黑色素瘤的出现。

3、其他因素(20%):

阳光晒伤,最近有人指出二级日光灼伤(有水泡形成)比之一般性日晒在本病致病原因中作用更大。此外该病还与先天性的大痣有关。

二】病理分型

1.浅表扩展型,

约占70%,可见于体表任何地方,先沿体表浅层向外扩展,稍久方向纵深扩向皮肤深层,即所谓病之“垂直发展期”。

2.结节型,

约占15%,也见于体表任何一处,以垂直发展为主,侵向皮下组织,易于发生淋巴转移,更较致命性。

3.肢端黑痣型,

约占10%,多发生于手掌,足底,甲床及粘膜等处。

4.雀斑痣型,

约占5%,发生自老年人面部已长期存的黑色雀斑,此型做水平方向生长,可向四周扩出2cm~3cm或更多。

5.辐射生长的未分型恶性黑色素瘤。

6.巨大毛痣恶变的恶性黑色素瘤。

7.口腔,阴道,肛门粘膜来源的恶性黑色素瘤。

8.原发部位不明的恶性黑色素瘤。

9.起源于蓝痣的恶性黑色素瘤。

10.内脏恶性黑色素瘤。

11.起源于皮内痣的儿童期恶性黑色素瘤。

三】生长方式

根据瘤细胞生长扩散的方式,可分为辐射生长期和垂直生长期,瘤细胞沿表皮基底层和真皮乳头层之间离心性地向四周蔓延生长称为辐射生长,常见于雀斑型,表浅蔓延型和肢端恶性黑色素瘤的早期阶段,可持续数年,由于在此期内原发灶不向或极少向淋巴道转移,作比较简单的手术切除即能获得较好疗效,当肿瘤向真皮层,皮下组织深部浸润时称为垂直生长,结节型黑色素瘤可不经辐射生长期直接进入垂直生长期,此期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四】浸润深度

在恶性黑色素瘤研究上一个真正里程碑性的发展是,认识到转移的危险性和预后与病变厚度及侵犯皮肤的层次密切相关,以毫米测量恶性黑色素瘤病变的厚度是较为准确而且在各病理学家之间成为可对比的标准,现已成为估量淋巴结转移危险度和判断预后的准绳,目前世界上一些著名的诊疗中心都十分推祟Breslow于1970年提出的目镜测微器直接测量肿瘤的厚度来估计预后,他们将肿瘤厚度分为≤0.75mm,0.75~1.5mm和>1.5mm3档,有的作者将>1.5mm者再分成几档,以进一步观察肿瘤厚度与预后的关系。

恶性黑色素瘤预防

尽量避免日晒,使用遮阳屏是重要的一级预防措施,特别是对那些高危人群,加强对一般群众和专业人员的教育,提高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更为重要。

(一)肿瘤浸润深度

肿瘤厚度与预后密切相关,Balch等(1982)报道的1442例恶性黑色素瘤疗效分析,其中357例原发灶≤0.75mm者的5年生存率为89%,≥4mm者仅25%。

(二)淋巴结转移情况

综合文献l~3个淋巴结有转移者的5年生存率为41%~58%,4个以上转移者为8%~26%,虽然病灶厚度和淋巴结转移均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但淋巴结转移与否似乎对预后的影响更大。

(三)病灶部位

根据临床分析,恶性黑色素瘤发生的部位不同其疗效亦各异,一般认为发生于躯干的预后最差,位于头颈部者次之,位于肢体者较好。

(四)手术方式

根据Morton提出的广泛切除范围的标准,病灶厚度≤0.75mm者切除范围距肿瘤边缘2cm~3cm,厚度>0.75mm而≤4mm时为3cm~4cm,厚度>4mm者距肿瘤边缘5cm作广泛切除,这样可降低局部复发率,不恰当的局部切除,使局部复发率高达27%~57%,一旦发生局部复发再作非常彻底的广泛切除亦难奏效;对区域淋巴结的处理亦然,一个不符合规格的区域淋巴结清除术,常会促进肿瘤向全身播散。

(五)年龄与性别

罕见的幼年性恶性黑色素瘤预后较好,45岁以下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较年老患者好,在性别上女性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男性。

恶性黑色素瘤鉴别

本病应注意与良性交界瘤相鉴别。对于可疑皮损可采用ABCDE标准进行判断。A(Asymmey)代表不对称,B(Borderirregularity)代表边界不规则,C(Colorvariegation)代表色彩多样化,D(Diameter>6mm)代表直径大于6mm,E(Elevation、evolving)代表皮损隆起、进展。如果皮损符合ABCDE标准高度怀疑恶性黑素瘤,需要取活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进一步确诊。但是有些亚型如结节性黑素瘤的皮损不能用ABCDE标准来判断。

病理分级:

1、侵袭深度

分级Clark(1969)在研究了黑瘤侵袭深度与预后的关系后,根据侵袭深度将黑瘤分为5级。分级越高预后越差。

Ⅰ级:瘤细胞限于基底膜以上的表皮内。

Ⅱ级:瘤细胞突破基底膜侵犯到真皮乳头层。

Ⅲ级:瘤细胞充满真皮乳头层,并进一步向下侵犯,但未到真皮网状层。

Ⅳ级:瘤细胞已侵犯到真皮网状层。

V级:瘤细胞已穿过真皮网状层,侵犯到皮下脂肪层。

2.垂直厚度

分级Breslow(1970)研究了黑瘤垂直厚度与预后的关系,根据目镜测微器测量的黑瘤最厚部分(从颗粒层到黑瘤最深处的厚度),将黑瘤分为5级:

小于0.75皮肤恶性黑色素瘤、0.76~1.50皮肤恶性黑色素瘤、1.51~3.00皮肤恶性黑色素瘤、3.01~4.50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和大于4.50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发现厚度越大预后越差。这一显微分级法,以后被广泛采用,并被证实对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恶性黑色素瘤食疗方

饮食护理中常用的食疗方:

1、人参粥:

以人参末3g(或党参15g),冰糖适量,好米100g,煮粥常食。

2.黄芪粥:

黄芪50g,煎水取汁以作煮粥水,好米100g,红糖适量,陂皮末3g,共煮粥。

3.归芪蒸鸡:

当归20g,黄芪100g,母鸡1只,共蒸熟后分次服用。

4.参枣米饭:

人参3g(或党参15g),大枣20g,好米250g,白糖50g。参、枣切碎与共蒸,米熟饭成,

青光眼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