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球菌感染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全身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空气传播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细菌性心内膜炎 窒息 昏迷 呼吸异常 牙龈肿胀
链球菌感染症状诊断
主要依据链球菌感染的流行状况与患者接触史及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有的只根据其临床表现即可确诊,如丹毒;有的则需对感染部位分泌物及血液进行细菌培养方可确诊;检测细菌毒素及酶等抗原物质致使患者产生的相关抗体,如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链酶等血清学检查对诊断甚有帮助。
链球菌感染疾病病因
链球菌致病除与人体防御能力的降低、变态反应的发生、感染细菌的数量有关外,细菌对自然界的抵抗力,特别是与其所产生的毒素及酶的关系更为密切。溶血素(包括溶血素D、S)能溶解红细胞,破坏白细胞及血小板,对细胞及细胞内溶酶体膜均有作用。溶血素O作用于细胞膜的胆固醇,而心脏细胞含胆固醇较多,故溶血素O对心脏有特异毒性作用。溶血素S则常作用于肾小球、关节内膜等处含有较多磷脂质的细胞膜,引起炎症。红疹毒素由噬菌体介导产生,可致皮肤发生红色皮疹,使表皮坏死脱落,还有致热作用及增强心脏、关节囊内膜、肾小球变态反应的作用。链激酶又名溶纤维蛋白酶,可溶解血块及阻止血浆凝固;透明质酸酶又名扩散因子,可溶解组织间的透明质酸;脱氧核糖核酸酶能分解细胞中脱氧核糖核酸,使脓液粘稠度下降;这些酶的作用均有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因而增加了细菌对人体的侵袭作用。
链球菌感染预防
预防感染性疾病的一般措施可预防肺炎链球菌肺炎。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应根据其年龄、发育状况给予足够的营养,及时合理地添加辅食。要积极防治佝偻病等营养性疾病,因其与肺炎的发生及治疗效果均有较密切的关系。孩子要多到户外活动,锻炼身体,增强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应保证居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新鲜。由于细菌常经由飞沫传播,在家人或周围儿童患感冒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时,要尽量让小儿少与他们接触,避免交叉感染。入秋后天气渐渐转凉,更应注意预防肺炎链球菌肺炎。
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是特异性预防措施。
最常用的是7价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PCV7)。虽然PCV7在各个年龄段都有良好的免疫效果,但其注册使用的对象是5岁以下儿童。小于2岁儿童接种需要在2、4、6月龄和12~15月龄各接种1剂;2~5岁且具有患严重肺炎链球菌感染危险因素的儿童(如镰状红细胞病、脾脏损伤或无脾、艾滋病、慢性心肺疾病,或具有影响免疫功能的其他疾病的患儿)也需要接种,接种的次数取决于儿童的年龄。
链球菌感染鉴别诊断
需与以下疾病相互鉴别: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状、革兰阴性、微需氧性细菌。人群中几乎一半终身感染,感染部位主要在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早在1893年,Bizzozero报道在狗的胃内观察到一种螺旋状微生物。之后,Kreintz和Rosenow在人胃内也发现了螺旋体。1979年,Warren发现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多数胃黏膜活检标本上定居有弯曲菌样的细菌,有规律地存在于黏膜细胞层的表面及黏液层的下面,易于用Warthin-Starry饱和银染色法染色。直到1983年,Marshall及Warren用弯曲菌的微氧培养方法,首次报道成功分离出了这种细菌。从此引起医学届广泛兴趣和深入研究。以后发现此菌许多特征与弯曲菌属相似,而命名为“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CP)”
2.沙门氏菌感染:
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分为胃肠炎型(即食物中毒)、伤寒型、败血症型及肠道外局灶性感染。其中以胃肠炎型最为常见,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发热等临床征候群。沙门氏菌中最早被发现的是猪霍乱沙门氏菌,1885年由美国细菌学家D.E.萨蒙(沙门)从患猪霍乱的猪中分离出,因此得名。沙门氏菌主要为动物致病菌,但也可通过污染食品或水源等途径感染人类,成为人类的条件致病菌,如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等。沙门氏菌中仅对人类具有致病性的如伤寒沙门氏菌、副伤寒沙门氏菌等。
3.绿脓杆菌感染:
又叫铜绿假单胞菌感染(pseudomonas py-ocyaneas infection.),是一种常见、危重且难以对付的感染性疾病。有气管切开、烧伤等皮肤粘膜损伤和严重基础病的住院病人发病率为9%~10%,个别可高达18%~20%,仅次于大肠杆菌,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铜绿假单胞菌可引起烧伤创面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肠道感染、溃疡性角膜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败血症等疾病。
链球菌感染饮食保健
低盐饮食,水肿时限制饮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