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扭伤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关节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儿童及成年人均可发生
- 典型症状: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 关节扭伤 外踝前下方肿胀和疼痛 踝关节疼痛 踝部及足背水肿
一、症状
踝关节扭伤的患者根据不同的损伤部位,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1.外侧韧带损伤:
由足部强力内翻引起。因外踝较内踝长和外侧韧带薄弱,使足内翻活动度较大,临床上外侧韧带损伤较为常见。外侧韧带部分撕裂,较多见,其临床表现是踝外侧疼痛、肿胀、走路跛行;有时可见皮下瘀血;外侧韧带部位有压痛;使足内翻时,引起外侧韧带部位疼痛加剧。外侧韧带完全断裂:较少见,局部症状更明显。由于失去外侧韧带的控制,可出现异常内翻活动度。有时外踝有小片骨质连同韧带撕脱,叫撕脱骨折。内翻位摄片时,胫距关节面的倾斜度远远超过5~10°的正常范围,伤侧关节间隙增宽。
2.内侧韧带损伤:
由足部强力外翻引起,发生较少。其临床表现与外侧韧带损伤相似,但位置和方向相反。表现为内侧韧带部位疼痛、肿胀、压痛、足外翻时,引起内侧韧带部位疼痛,也可有撕脱骨折。
一、病因
直接暴力(30%):
暴力直接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而致该部骨折,使受伤部位发生骨折,常伴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如车轮撞击小腿,于撞击处发生胫腓骨骨干骨折。
间接暴力(30%):
间接暴力作用时通过纵向传导、杠杆作用或扭转作用使远处发生骨折,如从高处跌落足部着地时,躯干因重力关系急剧向前屈曲,胸腰脊柱交界处的椎体发生压缩性或爆裂骨折。
积累性劳损(30%):
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可致使肢体某一特定部位骨折,又称疲劳骨折,如远距离行走易致第二、三跖骨及腓骨下1/3骨干骨折。
本病主要是由于外伤性因素引起,平时应注意生产生活安全,尤其活动前应做准备运动,另外对受伤的患者,应注意患者的调理:
(1)对踝关节扭伤严重者,应到医院拍调X片检查,以排除骨折和脱位,如发现骨折应立即请医生处理。
(2)在踝关节扭伤的急性期,手法要轻柔和缓,以免加重损伤性出血,同时不要热敷。
(3)在恢复期,手法适当加重,同时可以配合局部热敷,或活血通络之中药外洗,常能收到比较满意的疗效。
(4)注意损伤的局部应防寒保暖。
(5)在扭伤早期,较重者宜制动,根据病情给予适当固定,1~2周后解除固定,进行功能锻炼。
注意事项
1.伤后踝部即觉疼痛,跛行或不能着地步行,伤处肿胀、压痛,甚至出现瘀斑。
2.内翻扭伤时,外踝前下方压痛明显。外翻扭伤时,内踝前下方压痛明显。严重损伤者,在韧带断裂处可摸到凹陷,甚至摸到移位的关节面。
本病有明显的外伤史,诊断时依靠检查结果可以明确,无需鉴别。但诊断时需注意检查膝关节,以除外与踝关节最接近的腓骨旋转性损伤和膝部韧带损伤的可能。
早期(1~2周)
此时受伤部位肿胀疼痛明显,经络阻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此一时期的治疗以活血化淤,行气消肿为主。饮食上以清淡为主,宜多食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鱼汤、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热、油腻,尤其不应过早地进食肥腻滋补的食品,如骨头汤、肥鸡、牛羊肉等,否则可能导致淤血积滞难以消散,使骨痂生长迟缓,影响日后关节功能的恢复。
推荐食疗方――桃仁粥:取桃仁15克,红糖适量,将桃仁捣烂,水浸后研汁去渣,加入红糖、粳米,加水400毫升,一起熟烂成粥即可。每天吃2次,连续吃7~10天,具有活血化淤、消肿止痛的作用。
中期(2~4周)
此时骨折处的淤肿有所减轻,但淤伤尚未化尽,骨痂开始形成。治疗应以和营止痛、祛淤生新、接骨续筋为主。饮食上宜由清淡转为适当的高营养补充,可在初期的食谱上增加骨头汤、田七煲鸡等,以补充更多的维生素A、D,钙及蛋白质。
推荐食疗方――当归排骨汤:取当归10克,骨碎补15克,续断10克,新鲜猪排骨或牛排骨250克,加水炖煮1小时以上,连汤带肉一起服用,每天1次,连吃1~2周。有助于祛淤续断。
后期(4周以上)
此时,骨折部淤肿已基本吸收,骨痂开始生长,治疗上讲究一个“补”字――通过补益肝肾、气血,促进更牢固的骨痂生成。饮食上可以补虚为主,食谱可再配以老母鸡汤、猪骨汤、羊骨汤、鹿筋汤、炖水鱼等。
推荐食疗方――当归生姜羊肉汤:取当归20克,生姜12克,羊肉300克,加水1500毫升,一起放入锅中煮烂至熟即可。食肉喝汤,每天1次。本方具有养血活血、温经散寒、止痛的作用,特别适于骨折后期及年老体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