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多见于成人
  • 典型症状:头晕 淋巴结肿大 寒战 剧烈疼痛 高热
  痈(carbunculus)是由多个相邻的急性深毛囊炎和毛囊周围炎相互融合所形成的皮肤深层脓肿病,为多数毛囊性脓头及多房性脓肿,好发于皮下组织致密部位,常伴有全身中毒症状。
典型症状:头晕 淋巴结肿大 寒战 剧烈疼痛 高热

    一、症状

初起时,局部皮肤有一个红、肿、热、痛的炎性浸润的扁平硬块,颜色暗红,境界不清,逐渐向四周和深部组织发展。约在1~2周内患处化脓、坏死、破溃,表面有多个溃孔,坏死的组织与脓液自溃孔排出。严重时整个患部全坏死,表面皮肤完全脱落,形成一个深的巨大溃疡。由新生的肉芽组织来代替,痊愈后形成瘢痕。好发于颈部背侧,其次,背部。也可发生在全身任何部位。白细胞总数和嗜中性粒细胞可明显升高。本病以60~70岁男性发病率最高。如发生在老年人,易出现危险状态,预后严重。

紫红色肿胀:痈初起时局部红肿明显,呈片状紫红色的浸润区,边界不清,病灶稍高出体表,表面可见多个“脓头”。

蜂窝状破溃,脓血分泌物:局部炎症发展迅速,病灶的中央部逐渐坏死、溃烂,形成米粒大小或更大的脓栓,脓栓破溃脱落后疮口呈蜂窝状,有脓血性分泌物溢出。

疼痛:感染局部因炎性刺激和皮肤张力较大,而感患处剧烈疼痛。

淋巴结肿大:感染区域的周围淋巴结可以肿大。

全身中毒症状:反应严重者,可出现寒战、高热、乏力、头痛、头晕和食欲减退等。

对于病情迁延不愈的患者,须注意有否糖尿病和低蛋白血症等免疫功能受抑制的疾病存在,并做相应的检查。

1.发病年龄 中年人好发,尤以老年者居多。

2.临床表现 感染局部呈紫红色肿胀,高出体表,边界不清,病灶表面可见多个“脓头”,有剧痛;局部区域淋巴结肿大;可有寒战、高热、乏力、头痛等全身症状。

3.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伴发糖尿病者,空腹血浆葡萄糖、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高于正常人。

一、发病原因

痈的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葡萄球菌,其次为链球菌、厌氧菌和绿脓杆菌等。皮肤不洁、局部擦伤、机体抵抗力降低是受感染的重要诱因,其中以糖尿病病人多见。

糖尿病病人易发生感染的原因除与高血糖导致的全身免疫功能异常有关外,还和感染病灶局部酸碱环境的变化关系密切。有研究将细菌注入糖尿病鼠软组织建立化脓性感染模型,3~6天后测定病灶内pH值。结果表明,糖尿病鼠模型病灶内pH明显低于对照组。其机制可能为高血糖可产生较正常为多的乳酸,由于白细胞内无丙酮酸羧化酶,乳酸在此不能合成糖原;又因为糖尿病时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病灶处的乳酸也不能进入三羧酸循环被利用,从而导致病灶内乳酸蓄积和pH值降低。病灶内pH值的改变可降低细胞修复能力和抗生素杀菌作用。因此糖尿病病人不仅易受到感染,且感染病灶迁延不愈。

二、发病机制

发于机体抵抗力降低的患者,如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肾炎、糖尿病、心衰、营养不良、低丙球蛋白血症、天疱疮、剥脱性皮炎等。痈大多是由毛囊炎发展而来,病原菌先侵入单个毛囊底部形成感染,由于所在部位的皮肤厚韧,感染继而沿深部阻力较小的脂肪柱蔓延到皮下深筋膜组织,再沿深筋膜向四周扩散,从而累及周围的脂肪柱和毛囊,形成多个“脓头”的痈。

1.在易于发生脓皮病的单位(如某些工厂、农机站、小学校等)中广泛进行有关防治化脓性皮肤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定期进行预防检查,尽可能消灭一切发病因素。

2.注意皮肤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进皮肤的抵抗力。

3.保持皮肤机能的完整性。对于皮肤病,尤其是瘙痒性皮肤病,应及时进行合理治疗。防治皮肤损伤,避免搔抓及皮肤摩擦等刺激。

4.衣帽、毛巾、面盆等禁止公用,防止接触传染,对患者适当进行隔离。患者所用敷料及接触物要严格消毒或焚毁。在患病期间,除应用药液清洗皮损外,禁止用自来水洗涤患部,以防扩延。

1.头部乳头状皮炎 最初为毛囊炎,经过中出现增殖性瘢痕,无坏死灶和明显的全身症状。

2.疖 炎症较浅在,浸润较轻,呈锥形,中心有脓栓。全身症状轻微,坏死组织不明显,顶端化脓中心有脓栓,无蜂窝状脓孔。

3.脓癣 常见于头皮,无溃疡,坏死组织不多,皮损为毛囊性脓疱。患处有断发,可以查见真菌。

4.放线菌病 常见于单侧颌颊部,经过缓慢,脓液稀薄,其中可检出硫黄色颗粒。

发病时应禁饮酒或食辛辣刺激食物。少食厚味食物。

黄疸,肺炎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