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糜尿(乳糜尿症)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淋巴,肾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成年人
- 典型症状:乏力 消瘦 水肿 尿潴留 乳白色尿
一、症状
病人常有丝虫病流行区居住史或丝虫感染史。尿液呈乳白色或酱油色,或夹杂有乳糜凝块,静置后上浮脂滴。多呈间歇性发作,严重者可呈持续性,每次持续数日或数周。常因高脂饮食、劳累、受凉后诱发或加重。出现单侧或双侧腰背部酸胀或钝痛,有时可因乳糜块和血块阻塞输尿管而发生肾绞痛;如阻塞尿道,还可发生排尿困难或尿潴留。长期反复发作的乳糜尿可出现乏力、消瘦、水肿、贫血等营养不良症状。
二、诊断
详询有无丝虫病流行区居住史、或肿瘤、结核、胸腹部外伤等病史,反复发作的乳白色尿、伴血尿,是否在高脂肪餐或劳累后诱发或加重,有无其它丝虫病症状,经过何种治疗,疗效如何。
一、发病原因
乳糜尿的病因有两大类:①非寄生虫性,如结核、恶性肿瘤等广泛侵犯腹膜后淋巴管、淋巴结,造成破坏或阻塞,较为罕见。②寄生虫性,绝大多数由于丝虫病所致。现今认为乳糜尿系班氏丝虫常见并发症,可发生于急性期及慢性期;国内资料证明马来丝虫病亦可有乳糜尿与鞘膜积液、精索炎等阴囊内并发症,但为数极少。
二、发病机制
班氏丝虫由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传播;马来丝虫的传播媒介是中华按蚊和雷氏按蚊等。蚊虫叮咬患者或带虫者后,将人体血液中的微丝蚴吸入胃内。微丝蚴在蚊虫体内脱去外鞘,经腊肠期及两次脱皮,发育为有感染性的幼虫。当蚊虫咬伤健康人体时,感染性幼虫即从皮肤伤口进入皮下组织及淋巴管,并移行至大淋巴管、淋巴干,生长发育为成虫。成虫在人体内成熟、交配后产生微丝蚴并进入血液循环中,再由蚊虫叮咬后,在蚊虫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并由蚊虫传播至他人。
关于发病机制,以前曾提出分泌学说,认为尿中脂肪滴系由肾脏的特殊分泌所致。后来证明此种脂肪滴,即为淋巴液中乳糜微粒,从而否定了分泌学说。
1862年Carter提出乳糜尿系因广泛曲张淋巴管破裂,淋巴液流入泌尿系所致。1863年Ackerman认为乳糜尿系由于淋巴主干、特别是胸导管阻塞,肠干淋巴管内淋巴液反流、经破裂淋巴管进入泌尿道所致。Ackerman-Carter学说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一直占主导地位。我国许多学者自20世纪50年代初起,就对乳糜尿的病理、病理生理等做了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发现乳糜尿患者的胸导管是通畅的,从而否定了Ackerman-Carter的胸导管阻塞学说以及后期提出的膈下淋巴管广泛梗阻学说。
彭轼平等采用淋巴管造影术,发现乳糜尿患者存在肾实质淋巴逆流,且造影剂可跨越中线沿腰干上升而显示肾实质逆流。刘士怡等对乳糜尿患者行手术前、中、后腹膜后淋巴管造影术,认为乳糜尿系由于丝虫寄生于人体腹膜后淋巴系统内,引起机械性和炎症性损伤,造成淋巴管及其瓣膜的破坏,淋巴管广泛曲张、瓣膜相对闭锁不全,淋巴液引流迟滞、反流坠积,经肾乳头附近的破裂口流出与尿液混合,是淋巴液流体动力学的改变的结果。谢桐等亦通过淋巴管造影,得出淋巴系统动力学的改变是形成乳糜尿的主要原因这一结论。
预防丝虫病的有效办法:
1.积极有效地治疗丝虫病患者,切断传染源。
2.消灭蚊虫与蚊虫孳生地,切断其传播媒介。
3.流行地区的流行季节全民大面积服用0.3%枸橼酸乙胺嗪盐(海群生盐)6个月,药量小副作用少,群众易于接受。
1.丝虫病 丝虫病所致的乳糜尿是慢性丝虫感染的主要症状之一是乳糜尿最常见的原因丝虫在淋巴系统反复引起淋巴管炎大量纤维组织增生使腹部广泛淋巴道胸导管阻塞所致丝虫引起乳糜尿常间断出现过劳妊娠分娩常是诱因亦可持续存在
2.腹腔结核 广泛的腹腔结核可累及腹腔腹膜后淋巴道逆流至泌尿道淋巴管中引起乳糜尿往往同时合并肾结核而腹腔结核和肾结核常常由肺淋巴结结核继发而来
3.肿瘤 原发或转移至腹腔腹膜后纵隔等部位的恶性肿瘤可压迫阻塞腹腔淋巴道或胸导管引起乳糜尿临床上以淋巴瘤最多见纵隔肿瘤和中心型肺癌亦可引起乳糜尿有时同时有乳糜胸水
4.胸腹部创伤或大手术 是由于损伤了腹腔淋巴道或胸导管病史往往可提供诊断
5.原发性淋巴管疾病 罕见幼年发病是由于胸导管先天畸形引起或广泛淋巴管先天发育不全引起
6.其他原因 如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妊娠压迫疟疾等偶尔可引起乳糜尿文献中仅有个例报道
1、避免过度疲劳,多休息,勿劳累。
2、避免过食辛(腥)辣、油腻及豆制品,对脾阳虚、肾阳虚、寒湿者诸多水果则不宜。
3、饮食宜清淡,如:米粥、红枣糯米粥、面条、面包等。
4、其他:蔬菜、蘑菇、莲子、木耳、山药等,水果如哈密瓜、西瓜、梨、苹果、椰子、菠萝等可适量食用,唯橘类尚可食用,配合姜枣之剂饮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