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囊肿(卵巢黄体囊肿)
- 挂号科室:妇科
- 发病部位:卵巢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育龄妇女
- 典型症状:肚子疼 滤泡增大 囊肿 黄体破裂 下腹部包块
一、症状
可发生于已婚或未婚妇女,以生育年龄妇女为最多见。有自发退化的趋势,而且多无症状,临床上也有极少数自行消失的病例。囊肿一旦破裂就会引起内出血或急腹症。
二、体征
妇科检查可扪及子宫一侧境界不清包块,触痛明显。
三、诊断
可根据临床表现、症状及以上相关检查做出诊断。血常规可见血红蛋白下降;B超可见患侧卵巢增大,腹腔积液;腹腔镜检可见卵巢破裂有活动性出血。
一、发病原因
1.黄体囊肿发病因素
①供应黄体的血管、淋巴系统发生了紊乱;
②由于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使卵巢功能变化或卵巢酶系统功能过度增强,造成凝血机制障碍,呈出血倾向。因黄体出血过多形成黄体血肿,待血液吸收后清液滞留于黄体腔内,使黄体直径增大;
③垂体促性腺激素过度分泌,促使黄体过度发育。
2囊肿分类
①功能性囊肿:类囊肿在生育年龄的女性最为常见,发生在排卵周期的育龄妇女,有卵泡囊肿、黄体囊肿、黄素囊肿、多囊卵巢,是由于内分泌机能失调、促黄体素分泌不足、药物刺激等造成的过度生理性反应所致。
②出血性囊肿:有时滤泡囊肿及黄体囊肿生长过速,造成卵巢的组织牵扯而裂开流血。这些血液因没有出口出去而积在卵巢里,就称为出血性囊肿。
③浆液性上皮囊肿及黏液性上皮囊肿:在观察三个月后,仍然存在的囊肿有可能是属于上皮卵巢囊肿,而非功能性囊肿。
二、发病机制
1.肉眼形态 黄体囊肿为发生于单侧卵巢的孤立性囊肿,表面光滑,呈琥珀色,直径很少大于4cm,罕见超过8cm。但文献曾有报道达11cm。单房性,壁薄,半透明。切面可见中央腔内含有淡黄色、嗜红色液体或凝血块,囊壁部分或全部为黄色,有时卷曲成花环状。
2.组织形态 成年女性黄体大小外观差异很大。排卵后,黄体血肿立即封闭。如囊性黄体持续存在,或囊体血肿含血量较多,都可致黄体囊肿。妊娠期和非妊娠分为两种。
1、粒层黄体囊肿:此种最为常见,来自黄体的血肿,可发生于育龄期。直径2.5~6cm不等,最大可达11cm;大于4cm的少见,囊肿向卵巢表面突起,早期可似血肿,卵巢表面呈红褐色,内为透明或褐色浆液,囊壁浅黄色,呈特征性花环状。
2、卵泡膜黄素囊肿(黄素化卵泡膜囊肿)此囊肿也称高反应黄体,出现于视丘―垂体机能障碍,滤泡不排卵,也未破裂,故纯属黄素化的闭锁滤泡状改变。双侧黄素化卵泡囊肿,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因其常伴有滋养叶细胞病变(水泡状胎块,绒毛膜癌)。
预防: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月经周期20~27天突然下腹疼痛等症状出现时要特别注意。积极治疗并发症,防止发生意外情况、做好随访。
1.妊娠黄体 妊娠黄体直径小于2cm,囊壁颗粒细胞增生,黄素化,中央无囊腔,囊壁全部卷曲成花环状,尿HCG测定阳性等为鉴别依据。
2.囊性白体及白体囊肿,系黄体退化,囊壁无衬覆细胞为透明变性的结蒂组织,囊内仍充满液体,即成囊性白体。直径大于2.5cm称白体囊肿。
3.异位妊娠 黄体囊肿破裂引发的急腹症易误诊为异位妊娠,前者HCG阴性,出血量较异位妊娠少,且无反复出血。
4.滤泡囊肿与月经周期关系密切,为排卵前的卵巢囊性增大,若发生破裂时,一般不伴阴道流血;二者之破裂与异位妊娠之破裂鉴别困难,常需根据剖腹探查发现及病理学检查始能作出最后诊断。
5.对绝经后或生育期口服避孕药者之卵巢增大,特别是新近发现者,应高度疑为肿瘤,必要时,进行腹腔镜检查或剖腹探查,以作出明确诊断。
6.黄素囊肿多见于葡萄胎或绒毛膜癌。它是由于大量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刺激卵泡而引起。囊壁光滑、壁薄,很多情况下囊腔会被膈分开,成为多个小囊腔,即多房性,而且多是双侧卵巢都有。囊肿体积大小不一,大者直径可达10~15厘米,甚至更大。囊内含清亮液体。除了由于葡萄胎或绒毛膜癌引起外,多胎妊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口服大剂量雌激素及在治疗不孕过程中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时也可发生黄素囊肿。
一、适宜食物
鲎、海马、鳖、龙珠茶、山楂。出血宜吃羊血、螺狮、淡菜、乌贼、荠菜、藕、蘑菇、马兰头、石耳、榧子、柿饼。感染宜吃鳗鱼、文蛤、水蛇、针鱼、鲤鱼、麒麟菜、芹菜、芝麻、荞麦、油菜、香椿、赤豆、绿豆。
饮食宜清淡,饮食应富含足够的营养,纠正偏食及不正常的饮食习惯,不宜常食刺激性、海产品等。
适宜食物:牛奶、菠菜、山药、白菜、油菜、香菇、瘦肉、鸡蛋、鲫鱼、苹果、鸭梨、大枣、花生、黑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