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湿疹样皮炎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
- 多发人群:成年人多常见
- 典型症状:丘疹 脓肿 发炎 鳞屑 脓疱
一、症状
发疹前先有慢性化脓性感染,原发灶可为一个水疱或脓疱,或是一个有鳞屑或结痂的发炎丘疹,或是一个渗湿的红色斑点,往往对称地发生于露出部位。有时最早的损害为溃破的脓肿、疖、痈、鼻窦炎、慢性中耳炎、褥疮、瘘孔、疥疮或溃疡,也可以是鼻部、眼部或阴道的病灶感染。常常是在局部病变加重时,感染灶周围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脓疮、结痂,并逐渐向外蔓延成为一片片的流出浆性脓液的湿疹样皮炎,表面有结痂。当症状较轻或炎症消退时,患处干燥脱屑。重时患处可以肿胀,糜烂、流出渗液、外围有明显的红斑、丘疹、小水泡、脓疱等急性湿疹化改变,成为湿疹性成片皮肤损害,边界不规则。局部淋巴结往往肿大,偶尔有体温升高。身体别处也可因自身敏感性反应而发生广泛性皮炎。有的病人常因搔抓出现线状或条状湿疹性皮炎,皮疹多不对称,有剧烈瘙痒,但一般较湿疹轻些。
二、诊断
根据本病是在感染病灶的基础上,周围皮肤发生糜烂。水疱、脓疱等急性湿疹样病变的特点不难诊断,但要与接触性皮炎、湿疹、脓疱病及皮脂溢性皮炎区别。
一、发病原因
认为属一种自体敏感性皮炎。
病人先有局部葡萄球菌感染,本病由此感染病灶向附近扩张蔓延,不仅是自身接种过程,也是自体敏感的表现。感染病灶可分为中耳炎、疖、痈,眼、耳或阴道分泌物,外伤感染,以及慢性溃疡及烧伤感染等。附近皮肤可对病灶渗出物的细菌或其他产物或是受损组织产生过敏反应,于是发生湿疹样皮炎。
二、发病机制
化脓性病灶,如中耳炎、脓疱疮或外伤感染等的脓性渗液中的细菌或组织的化学物质作为抗原,对皮肤产生致敏作用,而发生湿疹样皮炎改变。研究证明细菌抗原能促进皮肤中的细胞毒性反应,这种反应可能加重或促使湿疹样改变持久存在。但不是发病的惟一因素。因此真正原因及发病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阐明。
出现皮肤感染要及时治疗,控制病情,避免迁延。
与特应性皮炎的鉴别要点在于本病无一定发病部位,且家族中常无过敏性疾病史。本病需与接触性皮炎鉴别,后者有明确的接触史,发病急,皮损境界清,去除病因后较快痊愈。本病还应与皮肤念珠菌病等进行鉴别。
多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冬瓜莲子汤、绿豆赤小豆汤等,对湿疹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河产品如莲子、藕、荷叶、菱角等。
一些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蒜、浓茶、咖啡、酒类及其他容易引起湿疹的食物,如鱼、虾等海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