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新闻中心综合新闻详细

关爱骨骼健康,守护美好未来
| |

发布时间:2016-12-31阅读次数:0

    每年的10月20号是世界骨质疏松日,在我国人口老龄化,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约有1.7亿,根据流行病学调查,5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每年增加,骨质疏松症已是老百姓常挂在嘴边探讨的疾病。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全身骨量减少,骨组织的显微结构改变,骨强度减低,脆性增加并易导致骨折的全身骨骼疾病。多见于绝经后的女性与老年男性。30-59岁是人的一生中骨质疏松风险升高最快是时期,35岁左右,人体的骨量达到峰值,此后,随着年龄增长,骨量流失加速,且出现不可逆流失,当体内钙质的支出大于收人时,若不及时储备骨量,补充钙质,将令骨骼质量变差,随时引发骨质疏松、骨折等一系列骨骼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的特殊性还在于,一旦发生骨折,人的生命质量迅速下降,甚至致残致死,因此应当积极关注骨骼健康,早发现,早预防,降低骨折风险。

    骨质疏松症早期无明显症状,容易忽视,随着年龄增长,骨量流失,一旦出现症状,就意味着骨质疏松,短期治疗难以凑效,最终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警惕,出现腰背酸疼和腿脚抽筋、骨折等症状,则需考虑患有骨质疏松的可能。因此我们应尽早建立骨骼健康的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骨质疏松的预防。首先从儿童及青少年开始,应坚持锻炼、适当多晒太阳,不吸烟饮酒,少喝咖啡、碳酸饮料等,多食用含钙食品,如牛奶、豆制品等,让骨量在年轻时的骨峰提高到最大值,为今后一生储备充足骨量。中年后应每1-2进行骨密度检查,适当补充钙和维生素D,坚持良好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规律运动等。进入老年期应积极补充维生素D及钙,加强防摔措施,如已有骨质疏松症应积极配合药物治疗。

【供稿 邓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