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要闻

新闻中心医院要闻详细

那一夜,抢夺生命的“黄金4小时”
| |

发布时间:2020-06-03本文来源: 办公室昝入荥阅读次数:0


有时候,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毁灭就在一瞬间。急性脑梗塞就是这样残忍的“魔鬼”,它一旦侵入人体,如果“驱赶”“溶解”不及时,就会让人从此失去语言、行动等能力,造成瘫痪甚至死亡。

80岁的刘爷爷在5月22日这天,就不幸与“魔鬼”相遇。谁也没想到,平时健步如飞、能扛大米能扛水的刘爷爷在当晚突然出现言语不清、口角歪斜、身体左侧偏瘫等症状。心急如焚的家人立即将他送往五冶医院,到医院时已是晚上23时45分。


急性脑梗塞的黄金救援时间是4个半小时,如果及时用药溶栓,患者将愈后良好;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但病人会有很多后遗症,并且花费也会高达十多万。

为抢救生命,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曾德丽和主治医师张羽接到电话后,立即“飞奔”至医院,将病人送往急危重症医学部。同时,两位医生对刘爷爷进行了详细的神经系统查体,检查到他的主要症状为吐词含糊不清,口角向右歪斜,左手不能持物,左下肢不能站立。病情有些严重,两位医生立即想到静脉给药溶栓治疗。


然而,刘爷爷的家属因他年龄偏大存在用药风险和费用等问题竟有些犹豫。因人在缺血缺氧的情况下,每一分钟会死掉190万个脑细胞,后果不堪设想。为争取时间,曾主任、张医生和急危重症医学部黄新德主任争分夺秒地为家属解释、说明。最终,他们用专业的知识和客观的证据说服了刘爷爷的家属接受医院进行药物溶栓治疗的方案。

话罢,曾主任和张医生一刻也没耽搁,立即用“阿替普酶”对刘爷爷进行静脉给药。在用药的1小时内,她们一直守在刘爷爷的病床边,全程观察他的病情变化,一刻也不敢懈怠。在用药的第15分钟,她们再次对刘爷爷进行神经系统查体时,他的左侧上下肢肌力已明显恢复,吐词较之前也清晰了不少——溶栓治疗起效果了。

溶栓治疗最初的4小时是出血并发症的高发期。于是,曾主任和张医生严格按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规范要求,定时即前2小时每隔15分钟一次,之后的6小时内每半小时一次地对刘爷爷进行神经系统查体及NIH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在观察的第6小时30分时,刘爷爷基本恢复了正常肌力,左侧手臂和下肢都能抬举了。第二天早上,他就开始正常进食,正常下床活动,思维、语言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她们就这样忙碌了一整个晚上。看着刘爷爷情况明显好转后,曾主任和张医生才放心地回了家。更可喜的是,目前刘爷爷一切良好,即将出院。


更让人感动的,是张医生。她在2018年因患重病被告知“不宜上夜班,绝对不能劳累”,因为她还处在第一个“五年”即高复发期。然而面对患者的需求,她冒着风险,毫不犹豫连夜奔向“战场”。而她却说:“我们的速度就是患者的生命,患者的生命就是我们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