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褥疮(压迫性溃疡)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水肿 皮肤水疱,后形成黑色干痂 结痂 鳞屑 溃疡
  褥疮(decubitus)又名压疮(pressure sores),系身体局部长期受压使血液循环受阻,而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缺血而发生水疱、溃疡或坏疽。
典型症状:水肿 皮肤水疱,后形成黑色干痂 结痂 鳞屑 溃疡

临床表现95%以上的褥疮发生于下半身的骨隆突上。67%的溃疡发生于髋及臀部周围,29%发生于下肢。比较典型的褥疮发生部位为骶骨、股骨大转子、坐骨粗隆、足跟及外踝。这些解剖部位是患者经常不变换体位时产生褥疮最危险的部位。多发生于骨骼突起受压部位,根据其发生、发展过程可分为三度:一度:局部仅表现为红斑水肿,或苍白色、青灰色,境界清楚。有麻木感或触痛。若及时处理,可于数天内好转。二度:皮肤颜色为深紫色或紫黑色,可出现水疱,疱壁破裂后形成浅表糜烂面。三度:溃疡形成,浅者达皮下组织,深者可达骨组织,继发感染后脓液多,且有臭味。

褥疮的临床表现可视为皮肤一系列的活动。颜色深度变化范围由红转白,无组织损失,深度破坏延伸到肌肉、关节囊及骨骼。

皮肤的早期改变,白红斑的特征是红斑变化强烈,从粉红色变为亮红色。

色斑体现出血管状态变化的严重性,色越重,皮肤的变化更剧烈,可由黑红色变化为青紫色。

色斑部位组织中的进一步恶化反应是压缩性皮炎。表皮破裂,以及表皮下出现水疱。可出现大水疱、结痂、鳞屑。经过适当治疗。2~4周可能愈合,无持久性的病理改变。如缺乏认识以及处理压迫性皮炎不及时,而导致真正的褥疮形成。

昏迷及瘫痪病人。卧床不起,体质衰弱的病人。骨折后长期固定或卧床的病人。发生于骨骼突起受压部位,局部仅表现为红斑水肿,或苍白色、青灰色,境界清楚。有麻木感或触痛。继之皮肤颜色为深紫色或紫黑色,可出现水疱,疱壁破裂后形成浅表糜烂面。三度:溃疡形成,浅者达皮下组织,深者可达骨组织。即可诊断。

中医病机和辨证:中医认为因久病气血亏损,压挤部位气血淤滞,血脉不通,经络阻隔,肌肉筋骨失养,则溃腐成疮。

中医辨证:

主证:局部皮肤色红,轻度肿胀或色紫暗,破溃。全身衰弱无力,食欲不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辨证:气滞血瘀,肌肤失养。

(一)发病原因

系身体局部长期受压使血液循环受阻,而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缺血而发生水疱、溃疡或坏疽。一般来说,长期卧床、体质衰弱、翻身不便及肢体感觉迟钝者易患褥疮,临床上多见于以下三类患者:

1.昏迷及瘫痪病人。

2.卧床不起,体质衰弱的病人。

3.骨折后长期固定或卧床的病人。

(二)发病机制

以上原因所致的长期压迫且集中于身体某一部位,足以使局部血循环受阻而导致组织缺氧,从而引起组织损伤和坏死。若继续受压会导致全层皮肤坏死缺损。产生的溃疡易导致细菌感染。由于溃疡基部及边缘的毛细血管和静脉淤血,加之逐渐形成大量肉芽组织,使溃疡或坏疽区在皮下迅速穿凿扩大,于数天内可使其直径达3~6cm,穿凿范围可距边缘8~10cm,向深部发展可累及骨膜甚至骨质,引起局灶性骨膜炎或骨髓炎。

预防的方法是避免局部长期受压,要定时翻身,最好每2小时至3小时翻身一次。经常按摩受压部位,必要时用汽垫或海绵垫把受压部位垫起,特别是骶尾部。在搬动病人时动作要轻快,避免推拉病人。要经常更换床单,保持床单清洁、平整、干燥。排便后要及时清除大小便,用温水擦洗避免局部刺激,以防诱发褥疮。

预防褥疮的发生关键应做到以下几点:

1.医护人员应增加责任心。

2.避免局部长期受压。对肌张力下降、脑出血及深度昏迷者应30~60min翻身1次,肌张力正常者应每2小时翻身1次,若有条件可采用各种医疗器械减轻局部组织压力或使之交替受压,如脉冲式气压垫、喷气式医疗气垫。

3.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4.保持床面平坦、清洁、柔软。

5.改变局部血循环,如可经常用50%酒精按摩局部,然后外涂滑石粉每天2~4次。

当发生褥疮型溃疡需要与早期颊粘膜癌的糜烂溃疡应与糜烂型扁平苔藓,粘膜慢性溃疡相鉴别。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