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来古镇古色古香趣味多
来西来古镇,算是意外之喜。
话说我们一行三车十几个人浩浩荡荡驶过西来古镇牌坊,大家被瞬间被古镇牌坊所吸引,临时决定随便逛逛。走进古镇,我们再一次被古色古香的老街所吸引。大通檐、小天井、吊脚楼、青砖、绿瓦、红房、翘角、飞檐,那韵味似曾相识,却又别有一番滋味。
“瞧,古戏台,还在唱川剧呢。”是呀,西来作为川剧之乡,古戏台自然少不了。据传,西来场有钱、刘两姓大家,分别在关帝庙庙门和场西头两处搭灯杆、建戏台,雇戏班大唱对台戏,热闹非凡。而今,只保留下了刘家戏台。每逢周六,文风广场古戏台上还会照旧上演川西戏曲的经典名段。溜到戏台一边,我们好奇地环顾左右。只见那戏台之上,一男二女着古装正咿咿呀呀唱得带劲,旁边川剧锣鼓时不时地热烈响应,正所谓“三分唱,七分打”、“半台锣鼓半台戏”,这便是川剧的独特魅力。再看台下,戏迷还真不少。有的人三三两两围着在一起边喝盖碗茶边摇头晃脑细细听,有的则倚在靠背椅上眯缝着双眼细细品味,更有甚者,临近戏台下,老少爷们齐刷刷十来号人一溜儿端坐在长条凳上竖着耳朵认真听。
离开古戏台,再往走便是远近闻名的文风塔了。文风塔虽小巧,但非常特别。塔身四周为戏曲雕塑,配有九曲篆文,据说,此塔乃世间少有。据百度百科记载,自古以来,西来又被称为草根儒乡,文风塔体现的正是西来尚文的古风。此塔,建于清道光十三年,高13.6米,共三层,外加宝顶,翘角飞檐,精巧玲珑。三重翘角檐各层塔身上的浮雕人物、动物、花卉、诗歌提联,内容丰富。第三层正面檐下有“文风塔”匾额。第二层有“奎星阁”匾额,第一层正面嵌有扇形匾额,上刻有“惜字宫”三字,两边竖刻对联“废墨收经史,遗文贮汉唐”。
穿过文风塔,便来到了古老的青石板路和青瓦串起的三条古街道。街道两旁最有特色的是各种名目繁多、风味独特的小吃店和竹编店。刺龙宝、灰灰菜、蕨菜、三塔菌、粉子醪糟、山珍斗鸡公在西来都极富特色。而竹编制品也是琳琅满目,式样繁多。好些竹编制品大家都是第一次见,因而还闹了笑话,把锅盖当成帽子戴在了头上。
闲逛途中,一家米花糖店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来西来,自然要买一些四川名气很响的蒲江米花糖带给亲朋好友品尝。四川人都知道,米花糖是蒲江的名特产,民间俗称“谷花”。传在清代咸丰年间即有制作,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蒲江米花糖以其色泽洁白、香甜酥脆、爽口化渣、食后有稻谷清香余味等特点,深受人们喜爱。买米花糖原本是件普通的小事,但这家店的小“主人”却极为特别,让我们总是目不转睛地追随着它的身影。它就是店主家养的小鸟,正是货架上散步的“沙和僧”。见“沙和僧”并不怕人,店主告诉我们,它已习惯了店里客来客往,最有意思的是,它还特别爱钱呢。说着,店主掏出一张1元小钞凑到了鸟儿面前,这鸟儿果然与众不同,快速把1元小钞叼在了嘴里,“嗖”地飞走了。“你瞧,这张十元纸币已被他叼得不像样子了。”说着店主从抽屉里取了张满目疮痍、千疮百孔的十元小钞递给我们看。可不是,钞票已被“沙和僧”叼了不少小洞,一副凄惨的模样。
小桥、流水、人家,古朴清新中散发着幽幽的历史韵味和浓浓的民俗风情,这便是西来。吹拂着暖暖的河风,我们与本地捕鱼的渔夫有了一段轻松的对话,也终于一睹了传说中的古榕树的风采。早听说,西来近一里路长的河堤上生长着12棵名声远播的千年古榕树,但我怎么也没想到,这古榕树会有如此壮观。其中一棵特大榕树枝繁叶茂,树干须五六个成年人牵手才可合围。树根缠绕,根部有一个大大的树洞,足够两个人在里面自由活动。抵挡不住这树仙的诱惑,游人们忍不住纷纷钻进这诺大的树洞里摆POSE留下倩影。
两个小时的走马观花或许太过匆匆,但我想终有一天,我会选择像这古榕树一般逃离了俗世的繁华,在这里享受静谧澹泊的人文,享受这千百年来大自然赋予的宁静。
【供稿 李兴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