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要闻

新闻中心医院要闻详细

与时间赛跑 和死神较量——五冶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用爱与奉献守护生命
| |

发布时间:2020-07-14本文来源: 办公室昝入荥阅读次数:0

今年5月的一天——刚刚入夏的天气温暖又不燥热——101岁的余老先生准备像往常一样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20多年来反复发作的咳嗽让他感到越来越难受,越来越觉得需要给身体“置换”新鲜氧气。

“咳……咳……咳……”还没来得及出门,余老先生就突然出现了呼吸和咳痰困难,眼看要喘不上气来,焦急的家人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五冶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接诊后立即拉响“警笛”,一路上演“速度与激情”,“飞奔”至老先生家。“雪上加霜”的是,他在救护车送往医院的途中陷入了昏迷……

救护车一路“过关斩将”,很快将老先生送到了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的ICU病房。“气管插管,呼吸机,快!”黄新德主任立即指挥医护人员对他进行气管插管,接上了呼吸机——老先生的血氧饱和度迅速得到改善。再经过一系列检查,诊断余老先生患有严重的肺炎,还伴有糖尿病高渗性昏迷、高AG并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肾功能不全、电解质代谢紊乱、低蛋白血症、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凝血功能异常、高尿酸血症、心功能不全、中度贫血、 癫痫等多种并发症。

病情严重,黄主任立即安排特级护理。除了床旁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他还联合呼吸科罗莉主任、肾脏内分泌科张玉华副主任,对他予以补液、升压、胰岛素降糖、药物抗感染、纤支镜检查吸痰、平喘、雾化等一系列对症支持治疗……

3天后,余老先生总算清醒了过来。14天后,他肺部的“垃圾”经过多次吸痰基本清理干净,肺部功能明显好转,其它生命指征也逐渐趋于平稳,呼吸机也“拔”掉了——他的家人这才松了一口气,对急危重症医学部的医护人员说道:“谢谢,谢谢你们!还好你们抢救及时,不然恐怕我们就见不到老爷子了......”

随后的一个多月,在三个科室的联合治疗、医护人员的悉心护理和家人的陪护照料下,他咳嗽、咳痰、喘息、气紧等症状明显好转,生命体征渐渐恢复正常。7月9日这天,家人为他办理了出院手续。

这样的故事,在急危重症医学部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他们每天面临的是躺在生命边缘的人,每天都在争分夺秒与死神搏斗。它是一个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任务最重的科室,它是一个守护生命健康,创造生命奇迹的地方。

“生命至上,患者第一”,为缩短抢救患者的时间,让治疗更快捷、顺畅,五冶医院于2018年11月将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结合,成立急危重症医学部,实行院前急救、院内诊疗与重症监护一体化完整救治模式。把先进的现代急诊医学和重症医学技术相结合,为危重患者急救提供更高层次的抢救平台和更大限度的生命支持。

科室配备了多台德国Drager(德尔格)呼吸机、无创呼吸机、亚低温治疗仪、振荡排痰仪、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自动洗胃机、微量输液泵,快速血糖监测仪等全套急救抢救设施。每个床位配备了高性能、高质量迈瑞PM-9000、N12监护仪、吸引器、防褥疮床垫等——全方位的抢救设施设备在行业内是最先进和齐全的。

科室开展了器官功能系统化治疗,如纤支镜下检查及肺泡灌洗、床旁血液透析、CRRT(连续肾脏替代疗法)等治疗。自组建以来,急诊和抢救过近3000名病人,年龄最小的是只有几个月的襁褓婴孩,年龄最大的是余老先生这样100多岁的期颐老人。在先进的抢救设备和过硬的技术下,患者得到了最快最优的医疗救治。

与普通科室不同,高压力、高紧张状态是急危重症医学部医护人员的日常。抢救,是他们的“家常便饭”。但面对生死关头,大家反应快、动作快、效率高、配合好,无论是白天,还是半夜或凌晨,无论是精神饱满,还是带病上岗,他们永远保持着对工作的热情,毫不懈怠,一次次将患者从死神手中拉回来。  

不仅如此,急危重症医学部还肩负着社会责任,用大爱书写着医者仁心。自成立以来,他们组织举办了多场培训,增加广大群众的急救知识,提高抢救技能。他们对养老院护工讲解心肺复苏知识和流程,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在中冶集团的施工现场,对创伤性出血、创伤性骨折等紧急处理方法作了培训和演练;在荷花池肖家村社区开展室外急救培训,目前共培训300余人次。

无论是三伏酷暑还是数九寒天,无论是风雨交加还是烈日当头,只要是危急关头,他们始终冲在最前沿,始终将患者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他们用热血书写奉献精神,用责任诠释大爱担当,他们用博爱的胸怀和细心的呵护为患者撑起了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