绦虫病(寸白虫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全身,腹部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 多发人群:无特殊发病群体
- 典型症状:腹胀 粪便中发现白色节片 乏力 恶心 指甲出现条纹或斑点
一、症状
绦虫病初期,成虫居于肠中,影响肠道气机,引起腹部或上腹部隐隐作痛,腹胀不适,甚或恶心、呕吐。常在内裤、被褥或粪便中发现白色节片,或伴肛门瘙痒。病久则脾胃功能受损,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加之绦虫吸食营养物质,以致人体化源不足,气血不充,故在上述症状的基础上常伴见面色萎黄或苍白,形体消瘦,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脉细等气血亏虚的症状。
二、诊断
猪带绦虫病诊断
应询问吃“ 豆猪肉”史及粪便中是否曾发现节片。粪便检查虽可查到虫卵,但检出率不高,连续数天查便的方法可提高检出率。但依据虫卵形态无法区分带绦虫的虫种。如能获得孕节根据子宫分支数可确定虫种。
牛带绦虫病诊断
询问病史是诊断牛带绦虫最简单、最可靠的方法。因脱落的孕节不断随粪便排出或自动从肛门爬出,因此多数患者自己能发现节片,并成为就医时常见的主诉,有时甚至带着节片来。此时可将孕节夹在两张载玻片中,据子宫分支数确定虫种。
在粪便中查到虫卵或节片是确诊的依据。但因虫卵不直接排入肠腔,粪便的检出率较低。当节片通过肛门时,由于节片活动增强而破裂,故肛门周围虫卵较多。因此,肛门拭子法、透明胶纸法的检出率较直接涂片法为高。但由于两种虫卵( 不完整卵)形态相似,所以查到虫卵只能确诊为带绦虫病,故驱虫后淘虫检查头节、虫体或孕节,不仅可确定疗效,还可鉴别虫种。
一、病因
饮食因素(60%):
绦虫病的病因,是人吃了未煮熟的、含有囊虫的猪肉或牛肉,囊虫进入体内吸附在肠壁上,颈节逐渐分裂,形成体节,约经2~3个月而发育为成虫。成虫虫体脱节,从肛门排出体外,故可在内裤或被服上发现白色的虫体节片,节片随大便排出则可见粪便中有虫体节片。
不良生活习惯(20%):
生活中不注意卫生可引起绦虫病的感染。如饭前便后不洗手,可以误食虫卵而引起。厕所、猪牛圈管理不力,当人接触牲畜后,不彻底清洗消毒,也可以导致人畜互相感染。
加强肉类检查,不准出售米猪肉或有囊虫的牛肉,不吃未熟的猪肉与牛肉,应彻底治疗绦虫患者,搞好粪便管理,加强猪,牛管理,防止牲畜受绦虫感染。
1. 治疗病人:人是惟一传染源,及早驱虫不仅可减少传染源,而且可预防自身感染囊尾蚴病。孕妇或晕车船者常会因呕吐造成自身感染,更应及早驱虫;
2. 加强粪便管理:修建符合卫生要求的厕所,不随地大便。粪便用作肥料前必须经无害化处理;
3. 改进养猪方法:提倡圈养,猪圈与厕所分开;
4. 严格肉类检查:严禁销售含囊尾蚴的猪肉;
5. 加强卫生宣传: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生肉,切生食和熟食的刀、菜板应分开。
在防治中要加强领导,农,牧,卫生,商业部门密切配合,狠抓综合性措施的落实,切实做到防治见效。
将检获的头节或孕节夹在两载玻片之间轻压后,观察头节上的吸盘和顶突小钩或孕节的子宫分支情况及数目即可确诊,并与牛带绦虫相鉴别。
1、绦虫病食疗方
1)石榴皮30克,槟榔120克,水煎,早晨空腹一次服完,一小时后再服芒硝15克或大黄6克,驱绦虫。
2)每次取椰子半至一个,先饮椰汁,后吃椰肉,每
日早晨空腹一次食完,三小时方可进食,驱姜片虫、绦虫的效果与槟榔相似,且无副作用。
3)治蛔虫病、血吸虫病、绦虫病:新鲜南瓜子仁50克,研烂,加水制成乳剂,加冰糖或蜂蜜,空腹服。或将南瓜子炒黄,碾细末,每次服30克,每日2次,加白糖开水冲服。治血吸虫病以15天为l疗程。
4)南瓜子二百粒(最多可用150克),晒干生食或炒熟食,可驱绦虫,如不排虫,可连食两三口。南瓜子50克,捣烂与白糖水同服,服后一日勿食油腻食物,可驱绦虫;早晨空腹先吃南瓜子120克,过两小时后,再用槟榔60克水煎温服下,再过一小时服芒硝15克,亦可驱绦虫。
5)未熟木瓜,晒干研粉,每次10克,早晨空腹服,驱绦虫、蛔虫。
2、绦虫病最好不吃哪些食物?
不吃"米猪肉",不吃生肉和未煮熟的肉。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