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脓疱病(滴脓疮,黄水疮,接触性传染性脓疱疮,脓疱性皮炎,小脓疱疹)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鼻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
  • 多发人群:儿童青少年常见
  • 典型症状:瘙痒 水痘结痂 大疱(含脓性液体) 小儿湿疹 脓疱
  脓疱病(impetigo)也称接触性传染性脓疱疮,是一种常见的化脓性皮肤病,损害主要为浅在性脓疱和脓痂,有接触传染及自家接种特征,好发于儿童,易造成小区域流行。  分类:脓疱病中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称大疱性脓疱病。由链球菌和(或)白色葡萄球菌感染者称寻常性脓疱病,亦称表浅脓疱疮。以毛囊为中心,米粒至黄豆大的毛囊性脓疱,中心贯穿毛发,周围炎症显著者称毛囊性脓疱疮。
典型症状:瘙痒 水痘结痂 大疱(含脓性液体) 小儿湿疹 脓疱

一、症状

大疱性脓疱病(bullous impetigo):初发损害为米粒至黄豆大水疱,内容初为黄色清澈,后迅速变混浊,并增大如蚕豆或更大。壁薄,疱周红晕较轻。数天后,疱壁由紧张变松弛,由于体位关系疱液沉积于疱底部,呈半月状坠积性脓疱,自觉瘙痒。疱破后形成鲜红糜烂面,表面疱液逐渐干涸、结淡黄色痂皮,痂皮脱落后遗留褐色色沉斑,不留瘢痕。

寻常性脓疱疮(impetigo vulgaris):皮损初发为红色斑疹,迅速发展为水疱或脓疱,疱壁较厚,疱液混浊,周围红晕显著。疱干涸后结蜡黄或污黄色厚痂。

大疱性脓疱病、寻常性脓疱病均好发于颜面及四肢等暴露部位,易接触传染,有自身接种性,常可在农村及儿童保育单位内流行。经过一般短促,也可因接触感染、自身接种、搔抓或摩擦等因素使皮损扩延。主要发生于儿童,以2~7岁多见,成人亦可被感染,夏秋季多发。一般无全身症状,蔓延面积较大时可有发热及白细胞总数升高,重者可伴发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由链球菌引起者可导致肾小球肾炎。

二、诊断

大疱性脓疱病的特点为表浅的薄壁大疱,破损后形成鲜红色糜烂面,干燥后形成薄痂,痂脱后遗留褐色色素沉着。寻常性脓疱病的皮损特点是疱壁较厚,边缘有显著红晕,干燥后形成污黄色厚痂,结合病史,诊断并不困难。

中医病机和辨证:本病多因湿热之邪侵入肺卫,郁于皮肤,肺经有热,脾胃有湿,二气交杂,内外相搏,兼感毒邪而发病。

辨证分型:

1.暑湿热蕴证 脓疱密集,色黄而绕有红晕,糜烂面鲜红,痛痒相间,附近淋巴结肿大,身热,口干不欲饮,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滑或滑数。

2.脾虚湿蕴证 脓疱稀疏,色灰白或淡黄,糜烂面淡红,自觉瘙痒,食少纳呆,面色萎黄,大便溏,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濡细。

一、发病原因

主要病原菌是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71型及其Ⅱ群,也可为80/81型和甲类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多为3/13,12,8,49及57型,其中有些是肾炎原性,如49型及M2型;也可为二者的混合感染。Ⅱ群71型葡萄球菌可产生一种表皮松解毒素,使表皮颗粒层发生松解,产生大疱而发病。亦有由链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感染者。

二、发病机制

Ⅱ群71型葡萄球菌可产生一种表皮松解毒素,使表皮颗粒层发生松解,产生大疱而发病。亦有由链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感染者。机体衰弱或患瘙痒性皮肤病等使局部皮肤抵抗力降低或个人因职业关系受到各种刺激、外伤等,均是本病发生的诱因。儿童因免疫功能不全,皮肤细嫩,抗病力差,搔抓、外伤、皮肤卫生差、瘙痒性皮肤病等易发本病。气温高,湿度大时,细菌容易侵入,可促使发病。

普及卫生教育,特别对托儿所、幼儿园的保育员,应定期进行有关本病防治的常识宣传教育。注意清洁卫生,经常修剪指甲,除去污垢,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服。对细小的皮肤破损,应及时保护和治疗,以防感染,积极治疗原发瘙痒性皮肤病。锻炼身体,合理营养,提高全身抵抗力。产房、婴儿室、托儿所或幼儿园如有发病应及时隔离治疗,衣服、被褥、毛巾、用具、玩具、换药用具和敷料应及时严密消毒。上述机构工作人员如患本病,应暂离工作。脓皮病患者不宜进入公共浴室及游泳池。

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1.水痘 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可累及黏膜。主要损害为绿豆至黄豆大小紧张发亮的水疱,周围绕一较大红晕,一般无脓疱及脓痂。好发于冬春季。

2.疱性湿疹 皮损呈弥漫性潮红,境界不清楚,皮疹多形性,无一定好发部位,发病与年龄、季节无关。

1、可以选择丝瓜白菜猪瘦肉汤,其中有猪瘦肉50克,丝瓜1条,白菜100克。然后再一起煲煮汤,在熟的时候再调味食用,每天1-2次。

2、还可以选择苦瓜猪瘦肉汤,其中有猪瘦肉100克,上等鱼露,苦瓜300克、味精适量,然后再一起煮汤,熟的时候再食用,每天二次。

淋巴结炎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