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胸廓出口综合征(过度外展综合征,肋锁综合征,前斜角肌综合征)

  • 挂号科室:心胸外科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胸部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年高体弱多发
  • 典型症状:感觉障碍 乏力 疲劳 静脉曲张 手麻
  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是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在胸廓上口受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又名前斜角肌综合征、颈肋综合征、胸小肌综合征、肋锁综合征、过度外展综合征等,是指胸廓上口出口处,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臂丛神经、锁骨下动静脉受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上肢血管、神经症状的总称。本病是肩臂痛的常见病因之一。
典型症状:感觉障碍 乏力 疲劳 静脉曲张 手麻

一、症状:

某些患者疼痛是不典型的,累及前胸部和肩周区域,甚至出现假性心绞痛的症状。这些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但当尺神经传导速度低于48m/s时,强烈提示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诊断。而肩部、上肢、手部的症状通常可以提供诊断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线索。动脉受压的症状包括上肢和手部皮肤冷、疼痛、无力或易于疲劳,疼痛的症状通常是弥漫性的。部分患者出现雷诺现象,通常是单侧的,并且当上肢过度外展、头部旋转和手提重物引起。

二、诊断要点:

1、患者手及上肢酸痛、麻木、乏力及肌萎缩

并有下述情况之一者,均可诊断为胸廓出口综合征。

1)前臂内侧皮神经有明确的感觉障碍。

2)臂丛神经下干的运动、感觉障碍。

3)锁骨下动脉或静脉有受压现象(脉搏改变或静脉曲张)。

4)颈椎平片可见颈肋或第7颈肋横突过长。

5)特殊试验阳性者。

6)肌电检查尺神经锁骨段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者。

2、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临床诱发试验 

下述检查可增加血管神经的压迫使症状加重有助于诊断:

1)Adson试验或斜角肌试验:

Adson在1951年提出。这项临床检查的目的是通过拉紧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减少斜角肌间隙,增大任何已经存在的对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的压迫。检查的方法是病人坐位、深吸气,然后屏住气,颈部伸直,将头转向检查的一侧,上肢处于向下、向后位,医生同时检查患侧桡动脉搏动及在锁骨上窝听诊血管杂音。脉搏减小或消失为阳性,提示有压迫存在。

2)肋锁试验(军姿试验):

双肩向下,向后垂肩,患侧向前挺胸、抬头。这个姿势使锁骨更靠近第1肋骨,肋锁间隙变窄,可能造成对血管神经束的压迫。检查产生的症状和桡动脉搏动减弱提示血管神经束受压。

3)过度外展试验:

当上肢过度外展达到180?,血管神经束被拉向胸小肌韧带和喙突、肱骨头,同时检查患侧桡动脉搏动及在患侧锁骨上窝听诊血管杂音。如果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闻及血管杂音等,均提示有血管神经束的压迫。

4)Allen试验:

患者的肘部向上头部屈曲90?,掌心向前,肩部水平位,嘱患者将头部转向对侧,桡动脉的脉搏消失为阳性。

5) 3min举臂运动试验: 

诊断胸廓出口综合征最可靠的试验是3min举臂运动试验。病人取坐位,前臂外展90?肘屈曲90?。嘱病人缓慢但稳固地张开与握紧拳头3min。正常人除轻度疲劳外无任何症状。有明显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病人开始肢体沉重疲劳,逐渐手麻,进行性臂肩部疼痛,在试验的3min内常致举起的手自动落下。

6)双臂交叉抬举试验 

此试验用于已有临床症状表现的病人,病人坐位,双臂交叉胸前,检查者握住病人的肘部,向前上举到极限,保持这一姿势30s或更长,这一检查的阳性体征表现为:脉搏增快、皮肤颜色改变、手部皮温增加,神经征象有:麻木、刺痛、疼痛等不适感,表现类似肢体压麻后的解压、循环恢复时的表现。

一、病因:

1、解剖因素(30%):

胸廓出口综合征因解剖因素造成韧带,骨、肌肉对锁骨下血管和臂丛神经压迫引起,临床观察发现经常提拿重物的人可以引起肩带肌肉和韧带肥厚,从而引起神经血管束的压迫症状,经常过度外展上肢的工人或某些体育运动员,长期处于含肩头向前伸的体位的工作人员,老年人和驼背的中年人易于出现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症状。

2、异常骨质(25%):

压迫神经管的原因有异常骨质,如颈肋、第7颈椎横突过长,第1肋骨或锁骨两叉畸形,外生骨疣,外伤引致的锁骨或第1肋骨骨折,肱骨头脱位等情况,此外有斜角肌痉挛,纤维化;肩带下垂和上肢过度外展均可引起胸廓出口变狭窄,产生锁骨下血管及臂丛神经受压迫症状,此外上肢正常动作如上臂外展,肩部向后下垂,颈部伸展,面部转向对侧,以及深吸气等也可使肋锁间隙缩小,神经和血管受压迫的程度加重。

二、发病机制:

1、锁骨下动脉及臂丛神经

由胸廓上口的颈腋通道到达上肢。颈腋通道被第一肋分为两部分:近侧包括斜角肌三角和第1肋与锁骨之间的肋锁间隙;远侧为腋窝。斜角肌三角是由前斜角肌后缘、中斜角肌前缘以及二者在第1肋骨附着点之间的肋骨上缘所构成,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穿过斜角肌三角到达上肢,锁骨下静脉则位于前斜角肌前方的肋锁间隙内。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结构不会压迫血管、神经而产生压迫症状,但在某些先天性发育异常:如第1肋发育不全、颈肋等可造成对血管神经的压迫。一些非先天性发育异常的病因:如外伤引起胸廓出口周围结构的改变;或动脉粥样硬化也同样可造成对血管神经的压迫。按胸廓出口、颈腋通道中各种不同结构引起对血管神经的压迫,胸廓出口综合征又可分为前斜角肌综合征、颈肋综合征、肋锁间隙综合征及第1肋综合征等。这些综合征临床表现基本相同,常难以区分,而以上各种因素如颈肋,第1肋发育不全、肋锁韧带、斜角肌等造成的压迫都是将锁骨下动、静脉或臂丛神经压向第1肋,因此如在非手术治疗效果不显著的情况下,只要将第1肋切除,90%以上的压迫症状均可消失。

2、胸廓上口上界为锁骨,

下界为第1肋骨,前方为肋锁韧带,后方为中斜角肌。上述肋锁间隙又被前斜角肌分为前、后两个部分。锁骨下静脉位于前斜角肌的前方与锁骨下肌之间;锁骨下动脉及臂丛神经则位于前斜角肌后方与中斜角肌之间。

3、斜角肌与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之间解剖

(已切除锁骨)

胸廓出口综合征预防:

避免用肩扛重的东西,因这样会压迫锁骨,且增加在胸出口上的压力。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练习使肩部肌肉强壮。 下面介绍四个练习,每日每种练习各做10次,重复两次。

1、在角落伸展

 站在角落里,大约离开一英尺左右,两手放在两面墙壁上。 身体向角落靠,感觉到脖子有牵拉为止,坚持5秒钟。

2、脖子伸展:

 左手放在后脑勺上,右手放在背后。用左手将头部向左肩靠,右边脖子有牵拉感为止,坚持 5 秒钟。 换手再向相反的方向练习。

3、肩关节活动训练:

 耸肩,然后向后、向下运动,类似肩关节做圆弧形运动。

4、 脖子收缩:

 向地笔直地昂起头,保持下颚位置,坚持5 秒。

5、严密观察病情,

防止肢体缺血加重;采取一切措施,减轻神经、血管受压;加强卫生宣教,鼓励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如症状较轻,无神经损伤症状,可试行康复疗法:适当休息,悬吊患肢,不提重物,肩部可作耸肩活动,局部热敷、按摩,前斜角肌肉行奴夫卡因封闭。试行1个月左右,如症状加重,影响生活与工作,应行手术治疗;适当给予体育疗法、理疗,最大限度恢复功能。

胸廓出口综合征鉴别:

1、颈椎病:

颈椎病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下女性;颈椎病疼痛多以颈肩部为主,本病以手部麻痛为主;颈椎病很少有大小鱼际肌萎缩,没有血管受压体征;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颈椎MRI有助于确诊。

2、脊髓空洞症:

本病年龄在20~30岁,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3∶1;感觉障碍呈分离现象(痛觉消失,触觉存在)严重;后期空洞扩大而损害前角细胞时可出现萎缩及腱反射消失(本病运动障碍往往较感觉障碍先出现,因运动纤维的周径大,易受压);上肢虽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但无血管受压体征。MRI对鉴别该症具有重要价值。

3、下运动神经元病变-进行性肌萎缩症:

该病前臂内侧皮神经支配区无感觉障碍;尺侧腕屈肌常受损;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部位完全不同;无血管受压症状与体征。

4、颈部椎间盘脱出

 常见的引起上肢疼痛麻木。多发于颈5、颈6、颈7之间的椎间盘。特征性的表现是颈部旋转相关性疼痛。疼痛放射沿着肩胛内缘达到肩部,上肢的侧面甚至到达手指,也可放射到前胸。手指可以有麻木和麻痹。疼痛分布的节段以近侧为特征。由于前斜角肌痉挛,颈部椎间盘脱出通常均引起上肢和手的尺侧缘麻木。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颈椎的侧位X线发现在椎间盘脱出的部位颈部的弯曲消失或变为反向弯曲。肌电图可以确定神经根受刺激的部位和范围。当临床怀疑颈部椎间盘脱出的诊断时应接受颈部脊髓造影和/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5、颈椎脱位

 椎间盘未发生脱位,而是发生退行性病变,由于颈椎骨刺引起的椎体连接,在椎管和椎间孔产生凸起。颈部X线的颈部CT,肌电图有助于这种情况的诊断。

6、冠心病 

不典型的胸廓出口综合征主诉为胸痛的患者,易与冠心病混淆。必要时可以接受运动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7、要同胸廓出口综合征作鉴别诊断的疾病。

一、胸廓出口综合征饮食保健:

早餐应吃好,保证有充足的营养和热量来维持旺盛的精力,中餐宜多食蛋白质高的食物,晚餐则清淡些,多吃些含纤维素高的食物,还要有意识地多选用保护眼睛的食物,防止近视或其他眼部疾病。

二、适宜食物:

1、宜吃含维他命A的食物;

2、宜吃含维他命B的食物;

3、宜吃含维他命C,钙、铁的食物;

4、宜吃素淡果品之类; 5、宜吃清润之品。

三、不适宜食物:

1、忌吃辛辣肥甘滋腻之品;

2、忌食腥发之物。

雷诺氏病,静脉血栓形成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