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老年人心肌梗死(老年人心肌梗塞,老年心肌梗死)

  • 挂号科室:心血管内科
  • 发病部位:肌肉,心脏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老年人
  • 典型症状:胸痛 心悸 恶心与呕吐 大汗昏晕 呼吸异常
  心肌梗死是某支冠状动脉持续缺血,其所支配的心肌发生不可逆转坏死而形成的病理过程。老年人的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的诱因有过度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冷刺激、大手术、高脂肪或过饱饮食、嗜烟、一氧化碳中毒等。老年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具有以下特点:①临床症状多不典型;②发病前有其他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系统感染等)者多;③昼夜发作规律,晨6~12时发作居多,可能与体内儿茶酚胺水平变化有关;④与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关系。
典型症状:胸痛 心悸 恶心与呕吐 大汗昏晕 呼吸异常

老年人心肌梗死症状

   1.梗死先兆

 AMI 15%~65%有先驱症状,凡40岁以上,遇有下述情况应及早疑及AMI,及时按梗死处理,并动态观察心电图及酶学变化。

(1)首次心绞痛发作,持续15~30min或更长,硝酸甘油效果不佳者。

(2)胸痛伴恶心、呕吐、大汗、头昏、心悸者。

(3)发作时伴血压剧增或骤降,或伴有心律失常或左心功能不全者。

(4)原为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而近日疼痛次数,持续时间及疼痛性质均明显加重者。

(5)疼痛伴S-T段明显抬高或压低,T波冠状倒置或高尖者。

2.症状

(1)典型症状:

①疼痛典型者为胸骨后压榨性、窒息性、濒死感,持续时间可长达1~2h,甚至10余小时,硝酸甘油无缓解。

②全身症状发热多于起病2~3天开始,一般在38℃左右,很少超过39℃,持续1周左右。

③胃肠道症状剧痛时常有频繁恶心、呕吐、上腹胀痛;缓解后1周内常有食欲不振、腹胀,个别发生呃逆。

④严重者可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

(2)不典型症状:

指临床上疼痛不典型,或无痛而以其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者,多见于老年人或口服β阻滞剂者。

①以急性左心衰为主要表现者突然胸闷、呼吸困难,甚至端坐呼吸、心源性哮喘发作。

②以脑血流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者如头晕、昏厥、突然意识丧失,甚至偏瘫、抽搐等。

③以休克为主要表现者凡年龄较大,突然出现低血压或休克,或原有高血压而突然降低,但无其他原因者均应考虑AMI之可能。表现为反应迟钝,面色灰暗,头颈部及四肢大汗,皮肤湿冷、无尿,主要是在心肌梗死化基础上发生心肌梗死、心功能减低所致。

④以上腹痛为主要表现者表现为上腹痛、恶心、呕吐、食管烧灼感、呃逆等,常误诊为食管炎、胃炎、胆囊炎、胰腺炎等。

⑤以咽痛、牙痛、左上肢及背部麻木酸困为主诉者。

⑥猝死:猝死作为急性心肌梗死主要表现的并不少见,猝死的直接原因是室颤和心脏停搏。猝死的年龄在55~65岁为多,随增龄猝死发生率下降,但病死率上升明显。

⑦其他:心肌梗死后有急性精神错乱的占13.1%,表现为激动、烦躁不安等急性脑缺氧表现;肢体动脉梗死占1.4%,表现为间歇性跛行,肢体缺血坏疽;有的表现为极度疲劳,头晕乏力;有的表现为各路心律失常为惟一症状者。

(3)完全无症状性:

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仅心电发现可疑心肌梗死图形,亦无心肌酶学变化,可被心电向量证实,多见于灶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

3.体征

(1)典型体征:

①下后壁梗死常有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血压降低、皮肤湿冷、恶心呕吐;前壁梗死约4/5的病人有交感神经兴奋,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及室性心律失常。

②血压:除AMI最早期血压可增高外。几乎所有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血压降低。

③心脏体征:

A.心浊音界可轻度至中度增大。

B.心率增快或减慢。

C.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

D.第四心音奔马律。

E.少数有舒张早期奔马律,AMI时S3不如S4常见。

F.可出现心包摩擦音,提示透壁性心肌坏死达心外膜后引起纤维素性心包炎,多在第2~3肋间出现。

G.若胸骨左缘出现粗糙响亮杂音,表示有室间隔穿孔;若心尖区出现粗糙的收缩期杂音,提示乳头肌缺血所致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即乳头肌功能不全(乳头肌缺血或坏死)。

H.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固定性分裂,常提示右束支阻滞;第二心音逆分裂常提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心尖搏动触诊可能矛盾性膨胀,见于前壁梗死。

(2)不典型体征:

①腹部无固定性压痛,肌紧张伴有窦性过缓或其他缓慢性心律失常,尤其50岁以上老年人出现胃肠道症状而不能用胃肠、胰胆疾病解释者。

②心律失常:常见心律失常有室性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窦性心动过?旱取?

③休克:老年人突然出现烦躁、多汗、面色改变、血压下降或原有高血压患者突然血压下降,要警惕急性心脏梗死的发生。

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B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可依据:典型或不典型的梗死病史,肯定的心电图演变及(或肯定的血清酶学改变。)

一、发病原因

  1.基本病因

 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此基础?铣鱿窒铝写俜⒁蛩兀可造成急校啃募」K(acute myocardiac infarction ,AMI):

(1)冠状动脉内急性血小板凝聚和血栓形成(占90%)。

(2)粥样硬化斑块内或斑块下出血,形成局部血肿。

(3)持久性冠状动脉痉挛。

次要促发因素包括:①心排出量骤降:如休克、失血、严重心律失常;②心肌需氧量猛增:如重体力活动、血压剧升、情绪激动。

2.次要病因 

偶为冠状动脉栓塞、炎症或先天畸形。

二、发病机制

  1.病理生理

 从病理生理的角度考虑心肌梗死过程可以预见治疗效果和可能的并发症。一般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急性梗死的早期变化和心肌修复时的晚期变化。

早期变化:早期变化包括梗死区的组织学变化过程及缺氧对心肌收缩力的影响。变化的高峰期在心肌坏死的2~4天(图1)。

(1)细胞水平的变化:

当某支冠状动脉突然堵塞时,心肌缺氧,有氧代谢很快转向无氧代谢。由于线粒体不能再氧化脂肪或糖酵解产物,高能磷酸化合物如ATP急剧减少,而乳酸堆积。梗死发生2min后便因pH降低致心肌顺应性及收缩力减弱。若没有治疗措施的干预,20min后即发生细胞的不可逆损伤,表现为线粒体肿胀、染色质边聚、膜损伤、糖原丧失。梗死后数分钟ATP即减少,跨膜的Na /K -ATP酶活性降低,导致细胞内Na 升高,细胞外K 升高,加上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漏出),导致跨膜电位的改变,成为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

急性缺血时细胞内Ca2 堆积,其机制如下:①细胞内Na 激活Na /Ca2 交换泵。②Ca2 从肌浆网漏出到胞质中;③电压依赖的Ca2 通道及Ca2 -ATP酶外运系统发生改变。随着细胞膜的进行性破坏,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的Ca2 不能被能量依赖的机制所移除,这标志着细胞从可逆性向不可逆损伤过渡。

严重的膜损伤使心肌细胞内的蛋白分解酶漏出,后者又损伤附近的心肌;特异性酶的漏出可作为急性梗死的标志。

梗死后4~12h由于血管通透性和组织间胶体渗透压的增加而发生水肿。不可逆损伤的最早组织学变化是出现漂移肌纤维(wavy-myofibers),看似细胞间水肿把心肌细胞分开后被周围有收缩功能的心肌细胞牵拉所致。在梗死区周围可见收缩带,肌节收缩而致密,形成嗜酸性光亮带。

梗死后4h出现炎性反应,有中性粒细胞浸润,释出毒性氧自由基,引发进一步的组织损伤。18~24h内发生凝固性坏死,光镜下可见核皱缩、细胞呈嗜酸性。(表2)

(2)大体变化:

冠脉堵塞后18~24h出现肉眼可见的大体变化(用trazolium染色可以早看到)。通常缺血和梗死从心内膜下开始,然后向旁侧及向心外膜扩展。

功能上,在梗死早期心肌收缩性减弱时心输出量即降低。当心肌的协同收缩丧失时心室输出量进一步减少。缺血心肌可表现为低动力型(hypokinetic)、无动力型(akinetic)。有时心肌在长时缺血后暂时丧失了收缩力,但不发生不可逆的化学变化和坏死,经过一段时间仍可恢复正常。此种状态称“冬眠心肌”(hibeRNAting myocardium)。

AMI的晚期变化包括:①巨噬细胞清除坏死心肌;②胶原沉积形成瘢痕组织。

心肌不可逆损伤后不能再生,而为纤维组织所取代。在中性粒细胞浸润后不久,巨噬细胞便进入发炎的心肌清除坏死组织。这一组织吸收期称为黄色软化期。随着坏死组织被吞噬和清除,梗死区变薄,可能发生室壁的破裂,随后梗死部位发生纤维化,梗死后7周瘢痕形成。

心肌梗死很快导致心室收缩障碍,心输出量减少。初期,通过健康部分心肌的代偿,可使心输出量保持相对正常,但约30%的贯壁AMI病例逐渐发生坏死区的变薄和扩大,可能形?墒冶诹觯由于局玻垦液淤滞还可以发生血栓。心肌梗死病人由于缺氧和供氧的失衡也可以发生心绞痛。

2.病理

(1)冠脉病变与梗死部位:

前降支前间壁梗死V1、V2(V3)。

左室前壁梗死V3、V4(V5)。

心尖部梗死(V3)、V4(V5)。

下外侧壁梗死Ⅱ、Ⅲ、aVF、V4(V6)。

二尖瓣前乳头肌梗死乳头肌功能不全或断裂。

回旋支左室高侧壁梗死Ⅰ、aVL。

左室膈面梗死(左冠状动脉占优势者)Ⅱ、Ⅲ、aVF。

外侧壁梗死V5、V6。

左主干:广泛前壁梗死V1~V6,Ⅰ、aVL伴室内左、右束支坏死,可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左室膈面梗死(右冠状动脉占优势者)Ⅱ、Ⅱ、aVF。

左室后壁梗死V7、V8、V9(V1、V2)相应R波改变。

下间壁梗死Ⅱ、Ⅲ、aVF、V1、V2。

伴房室结缺血致房室传导阻滞。

(2)病理解剖:

A.透壁性梗死累及室壁全层或绝大部分,波及心外膜可引起心包炎,波及凡内膜可致附壁血栓形成。

B.心内膜下梗死仅累及室壁内层,不到室壁厚度的一半。

C.大片梗死室内压高时易形成室壁膨胀瘤和心脏破裂。

D.灶性梗死呈灶性分布,可1处或多处。老年心肌梗死病理特点是大型大片状较少,中小型灶者居多。

A.坏死心肌(necrotic myocardium):缺血20~30min,心肌细胞开始坏死的病理过程;1~12h,绝大部分心肌凝固性坏死;1~2周,坏死组织吸收,逐渐纤维化;6~8周,瘢痕愈合,称为陈旧性心肌梗死。

B.顿抑心肌(stunned myocardium):指梗死周围急性严重缺血或冠脉再灌注后尚未发生坏死的心肌,虽已恢复血供,但所引起的心肌结构、代谢和功能改变,需要数小时、数天乃至数周才能恢复。在某些AMI病人,恢复期出现左室功能进行性改善,可能与梗死周围濒死的顿抑心肌功能逐渐恢复有关。

C.冬眠心肌(hibernating myocardium):指慢性持久性缺血的心肌,其代谢需氧量亦随之减少,保持在低水平维持脆弱的心肌代谢平衡,即维持在功能的最低状态。一般认为,这是心肌的一种保护性机制。

老年人心肌梗死预防

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是发生心梗的最主要因素,一般一年做一次预测性检查,但对于已经发生过心梗的病人,为预防再次心梗的发生,可能半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要做一次检查,将危险降到最低点。

为了预防血栓形成,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和调节生活方式外,很关键的是进行抗栓治疗,心脏梗塞病人长期口服小剂量的阿司匹林0.05~0.3g/d或双嘧达莫50mg 3次/d对抗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被认为有预防心肌梗塞复发的作用。

绝对不搬抬过重的物品。搬抬重物时必然弯腰屏气,这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与用力屏气大便类似,是老年冠心病人诱发心梗的常见原因。

洗澡要特别注意。不要在饱餐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水温最好与体温相当,水温太热可使皮肤血管明显扩张,大量血液流向体表,可造成心脑缺血。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洗澡间闷热且不通风,在这样环境中人的代谢水平较高,极易缺氧、疲劳,老年冠心病人更是如此。冠心病程度较严重的病人洗澡时,应在他人帮助下进行。

气候变化时要当心。在严寒或强冷空气影响下,冠状动脉可发生痉挛并继发血栓而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气候急剧变化,气压低时,冠心病病人会感到明显的不适。国内资料表明,持续低温、大风、阴雨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之一。所以每遇气候恶劣时,冠心病病人要注意保暖或适当加服硝酸甘油类扩冠药物进行保护。

及时而积极地治疗先兆症状 先兆症状的出现可能为心肌梗塞濒临的表现。宜建议病人住院,及时而积极地按治疗心肌梗塞的措施处理,可减少这些病人发生心肌梗塞的机会。

老年人心肌梗死鉴别

   1.老年心绞痛和老年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要点(表3)

2.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常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剧烈胸痛,可伴有休克症状但血压不下降甚至很高。胸片上主动脉进行性增宽,超声、CT、和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3.肺动脉栓塞

可突然出现胸痛、气急、发绀、咯血和休克,肺动脉区第二心音亢进,心电图急性电轴右偏、SⅠQⅢTⅢ、Ⅰ导联新出现S波、Ⅲ、aVF导联出现Q波、肺性P波,血乳酸脱氢酶总值增加,但肌酸激酶不增加,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扫描有助于确诊。

4.急性心包炎

急性胸痛、发热和气短,在发病当天或数小时内可听到心包摩擦音。心电图ST段抬高,低电压、无Q波,超生心电图可观察心包积液的情况。

5.急腹症如急性胆囊炎

胆石症、溃疡病穿孔、急性胰腺炎、胃肠炎等,但根据病史、腹部体征、心电图或血清酶检查可作鉴别。

6.其他疾病如肺炎

急性胸膜炎、自发性气胸、纵隔气肿、胸部带状疱疹等疾病引起的胸痛,根据体征、胸片和心电图特征鉴别。

老年人心肌梗死饮食

心肌梗死的食疗

1、急性期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发病后3天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一切活动(包括进食)皆需专人护理。起病后1~3天,以流质饮食为主,可予少量菜水、去油的肉汤、米汤、稀粥、果汁、藕粉等。凡胀气、刺激的溶液不宜吃,如豆浆、牛奶、浓茶等。避免过热过冷,以免引起心律失常。食物中的钠、钾、镁,必须加以注意。一般应低盐饮食,尤其是合并有心力衰竭的患者。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小便中常见钠的丢失,故若过分限制钠盐,也可诱发休克。因此,必须根据病情适当予以调整。

2、缓解期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发病4天至4周内,随着病情好转,可逐步改为半流食,但仍应少食而多餐。膳食宜清淡、富有营养且易消化。允许进食粥、麦片、淡奶、瘦肉、鱼类、家禽、蔬菜和水果。食物不宜过热、过冷,经常保持胃肠通畅,以预防大便过分用力。3-4周后,随着病人逐渐恢复活动,饮食也可适当放松,但脂肪和胆固醇的摄人仍应控制。饱餐f尤其是进食多量脂肪)应当避免,因它可引起心肌梗死再次发作。但是,饮食也不应限制过分,以免造成营养不良和增加病人的精神负担。

3、恢复期心肌梗死

心肌梗发病4周后,随着病情稳定、其活动量的增加,一般每天热量可保持在1000千卡-1200千卡左右。足量的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有利于病损部位的修复,乳类蛋白、瘦肉、类、蔬菜、水果等均可食用,特别是绿叶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性质疏利通导,宜经常摄食。每天的饮食中还要含有一定量的粗纤维,以保持大便通畅,以免排便费力。此外,恢复期后,应防止复发,其膳食原则还应包括维持理想体重,避免饱餐。戒烟、酒,如伴有高血压和慢性心力衰竭者应限钠。

4、心肌梗死患者的饮食禁忌

心肌梗死患者,应忌暴饮暴食和刺激性饮料。暴饮暴食会加重心肌耗氧,加重或诱发心肌梗死。特别是高脂饮食后,还易引起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高,局部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聚集凝血,而诱发心肌梗死。此外,还应注意少食易产生胀气的食物,如豆类、土豆、葱、蒜及过甜食物等,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浓茶、白酒、辣椒、可可粉、咖啡等。

5、心肌梗注意高发季节的饮食调配

深秋和冬季是心肌梗死的易发季节,除了保暖防寒外,还瘀功能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尤以各种药粥最为适宜。陈旧性心肌梗塞病人的饮食,可按一般冠心病患者的饮食安排。

急性心包炎,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