铊中毒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全身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成年人
- 典型症状:头痛 恶心与呕吐 无力 糖尿 惊厥
一、症状:
内服大量铊盐的急性中毒病儿常在数小时到24小时内出现症状。
1.消化道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口炎、腹痛、腹泻,可有出血性胃肠炎(或有便秘)。口服铊盐患者因口服时铊盐与咽喉部位接触可出现舌盐、咽炎食管盐等炎症发应。
2.神经损伤: 神经症状多出现在急性铊中毒的2-5天后。主要有肢端神经痛、肢体感觉障碍、肌肉无力。部分病儿发生急性铊脑炎,出现头痛、嗜睡、精神错乱、幻觉、惊厥、震颤、谵妄、昏迷等。昏迷是大剂量铊中毒的特征表现。慢性铊中毒的特征表现是共济失调、感觉异常,并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引起肌肉无力、肌肉萎缩。
3.皮肤症状: 脱发是铊中毒的显著特征。一般在急性中毒后1~3周出现,表现为斑秃或全秃,也可伴有脱眉。脱发一般属于可逆性的,严重中毒时则可导致永久性脱发,并累及胡须、腋毛、阴毛和眉毛。还可出现皮疹、手掌红斑、痤疮、干皮病、指(趾)甲显现苍白痕横纹或脱落。
4.心血管症状: 中毒患者可有窦性心动过速、高血压、心绞痛、贫血、白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减少等。
5.眼部症状: 铊中毒患者还可出现视神经损伤,表现为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眼膜炎、眼睑炎、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6.其他症状: 重症病儿还可有肺水肿、呼吸困难以至呼吸衰竭、休克等,可于数日内死亡。肾脏损害,可有血尿、蛋白尿表现。此外,中毒者还可有痴呆、甲状腺功能不全、发育迟钝及睾丸萎缩等。
一、病因:
1.内服或外用铊盐(30%):
大多数铊盐无色无味,溶解性良好,因此内服以及投毒也是铊中毒患者接触铊化合物的途径之一。外用含铊软膏治疗发癣(我国现已不用)所引起,少数病例是由于误服含铊的毒鼠、杀虫、灭蚊药所致。
2.职业因素(30%):
日常接触摄入是导致铊中毒的重要因素。铊化合物可以经由皮肤吸收,或通过遍布体表的毛囊、呼吸道黏膜等部位吸收。有病例显示,暴露于含铊粉尘中2小时,便可能导致急性铊中毒。
3.环境因素(30%):
由于矿山开采等原因造成的土壤和饮用水污染,也有可能导致居民通过饮食摄入含铊化合物,产生急性或慢性铊中毒。根据接触史和病程发展,铊中毒可以分为急性铊中毒和慢性铊中毒,急性铊中毒是短时间内大量摄入铊所引起的中毒反应,接触途径多为口服。
二、发病机制:
1价铊离子与钾离子化学性质相似,在生物体内会与钾离子发生竞争,影响有钾离子参与的生理活动如神经冲动的传导等。铊与线粒体膜中的巯基结结合,抑制氧化磷酸化,与半胱氨酸巯基结合影响角蛋白的合成,导致毛发、指甲生长障碍,出现脱发和mess纹。铊与核黄素结合,干扰生物氧化的过程,引起外周神经炎。铊会干扰DNA的合成并抑制有丝分裂。铊可以穿过胎盘对胎儿造成损害,还能够穿过血脑屏障。
一、预防:
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加强铊盐的管理,防止中毒事件发生。积极做好生产设备助密闭和生产车间的通风。从事铊相关行业者在作业时应戴防护口罩或防毒面具、手套,穿防护服;工作后进行淋浴。 注意个人防护,避免其吸入及与皮肤直接接触。严禁误服铊盐和误用铊盐。
一、鉴别:
通过调查病人的接触史,脱发、神经症状、白色指甲横纹等特征,以及尿液、血液毒物检测均可达到与其他金属鉴别的目的。
1、实验室检查
1.血铊
由于铊在血中的半衰期甚短,一次接触后4小时即达到峰值,4~5天后明显下降,至5~7天,摄入量的99%已从血中消失,故血铊仅急性接触后短期内进行检测才有参考价值;对慢性接触的应用价值相对更差。
正常人血铊多低于2μg/L(<9 78nmol="" l="">40μg/L (19.nmol/L)多提示有急性铊中毒可能,症状明显者血铊水平多在100μg/L (0.49μmol/L)以上。
2.尿铊
正常人尿铊多在5μg/L(0.0245mol/L,原子吸收光谱法)以下。有研究认为当尿铊超过100μg/24h (0.49μmol/24h)对提示有过量急性铊接触,但临床症状明显者尿铊多在200μg/24h (0.98μmol/24h)以上。故多数学者认为,急性铊中毒的尿铊诊断值下限定为200μg/24h(0.98μmol/24h)较为合适;严重中毒者尿铊可达10mg/24h。
但对职业与环境性铊接触人群,尿铊在20μg/L以下者多无中毒的临床症状,故认为其生物接触限值以20μg/L较为合适。有关慢性铊中毒尿铊的诊断下限值,目前仍有争议,且资料甚少,故目前主张以其生物接触限值为诊断起点,而以临床表现作为诊断分级依据。
一、饮食保健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鱼类、瘦肉、各种豆制品等。
二、宜吃食物
1、宜吃消除重金属的食物; 2、宜吃保护胃黏膜的食物; 3、宜吃增强免疫力的食物。
三、忌吃食物
1、忌吃富含油脂的食物:如肥肉、猪油、羊油; 2、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 3、忌吃腌制的食物:如咸鸡、咸鱼、咸蛋。
四、推荐食谱
1、宜吃消除重金属的食物; 2、宜吃保护胃黏膜的食物; 3、宜吃增强免疫力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