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原发性限局性皮肤淀粉样变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丘疹 瘙痒 淀粉样蛋白沉积 皮肤肥厚 皮肤干燥
  原发性限局性皮肤淀粉样变(primary localized cutaneous amyloidosis)系指原发于皮肤局部的淀粉样变,没有其他系统的受累也非继发于其他皮肤疾病。
典型症状:丘疹 瘙痒 淀粉样蛋白沉积 皮肤肥厚 皮肤干燥

一、症状

二、诊断

1.典型皮疹、组织病理学改变和特殊染色显示淀粉样蛋白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Nomland试验阳性有助于确诊。

2.中医辨证分型

(1)风湿蕴结型:

主证:局部皮肤肥厚粗糙,形成局限性苔藓样变,连发性剧痒,舌苔薄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缓。

辨证:风湿蕴结,肌肤失养。

(2)血虚风燥型:

主证:皮疹色较淡,粗糙肥厚,面色不华。舌质淡,脉沉细。

辨证:血虚风燥,肌肤失养。

(3)脾虚湿滞型:

主证:皮肤干燥,双下肢伸侧有坚实的小丘疹,密集成片,呈苔藓样变,自觉剧痒,大便不干或溏泻,四肢沉重无力,舌质淡,舌苔白腻,脉象沉缓。

辨证:脾虚湿滞,肌肤失养。

一、发病原因

病因不明确。斑疹型和苔藓样皮肤淀粉样变病可能与家族遗传因素有关,据观察有家族史者发病率高达28%,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另外某些地区的自然因素如高温、潮湿等也是发病诱因,长期搔抓摩擦皮肤导致皮肤增厚、角化过度和色素异常,形成所谓摩擦性黑变病(friction melanosis),继之可发生淀粉样变称为摩擦性淀粉样变病(friction amyloidosis)。

二、发病机制

斑疹型皮肤淀粉样变病和苔藓样皮肤淀粉样变病关系密切,常同时存在。前者经搔抓刺激可发展成为后者,而后者经治疗后也可转变为前者,因而有人认为二者是同一类型的不同发展阶段。关于淀粉样蛋白的形成,目前认为是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后产生的“角蛋白小体”。其形态与扁平苔藓的胶样小体相似,其中含有张力原纤维,免疫荧光检查在淀粉样蛋白周围发现有抗角蛋白自身抗体(antikeratin auto antibody)的沉积。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日光紫外线照射是重要诱发因素,其中UVB最为明显,但也有其他光谱甚至γ射线诱发本病的报告。结节型皮肤淀粉样变病在淀粉样蛋白团块中有明显的浆细胞克隆增殖现象,其本质实际上是髓外浆细胞瘤。局部浸润大量的浆细胞形成浆细胞恶病质,分泌过量的免疫球蛋白并变性成为淀粉样蛋白,后者还可诱导T淋巴细胞发生反应性浸润。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本病应与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肥厚性扁平苔藓、胶样粟丘疹、类脂蛋白沉积症等鉴别。

湿疹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