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腹泻,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

  •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老人、儿童
  • 典型症状:腹胀 恶心与呕吐 肚子疼 发烧 低烧
  由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EHEC)引起的肠道传染病。EHEC为出血性肠炎之病原,主要有大肠埃希杆菌O157∶H7,是1982年新发现的一种致腹泻大肠埃希杆菌。此外,O26∶H11也可能是病原之一。我国目前尚未见有正式报道。
典型症状:腹胀 恶心与呕吐 肚子疼 发烧 低烧

潜伏期1~14天,常见为4~8天。病前可有进食冷藏的半成品加工快餐食品史。分无症状感染、轻度腹泻、出血性肠炎三种临床类型。典型的表现是急性起病,腹泻,初为水样便,继之为血便。伴痉挛性腹痛,不发热或低热,可伴恶心、呕吐及上呼吸道感染样症状。无合并症者,7~10天自然痊愈。少数病人于病程1~2周继发急性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emolytic-uremic syndrome HUS),表现为苍白无力,血尿、少尿、无尿,皮下黏膜出血,黄疸,昏迷、惊厥等。多见于老人、儿童、免疫功能低下者,HUS病死率10%~50%。

一、发病原因

大肠埃希杆菌O157∶H7不同于其他血清型大肠埃希杆菌,在30~42℃生长均好,但最佳生长温度仍为37℃,迟缓发酵山梨醇-麦康凯(SMAC)培养基可作为对O157∶H7之筛选培养基。在SMAC培养基上,O157∶H7菌落无色,而发酵菌株呈粉红色,但有半数EPEC菌株有类似O157∶H7之特性,应注意EPEC与EHEC之鉴别。大肠埃希杆菌O157∶H7耐酸耐低温,pH2.5~3.5、温度37℃,能耐受5h而不失去活性,在冰箱内能长期生存。不耐热,75℃ 1min即被杀死。大肠埃希杆菌O157∶H7不含有一般肠毒素基因密码,用基因探针及动物试验检测均不产生LT、ST,不具侵袭性,不属于EPEC血清型,能产生大量类志贺样毒素(Shiga-Like toxin,简称SLT)。SLT有抗原性,可被志贺I型菌毒素之兔抗血清中和。因SLT能使Vero细胞(即非洲绿猴肾细胞)变性,溶解,死亡,故又称之为Vero毒素,简称VT。在细菌产生的毒素中,VT为最强毒素之一。加热98℃,15min可被灭活。根据抗原性不同,分为VT1、VT2两种。结构上均由1个A亚单位和5~6个B亚单位组成。分子量分别为3300及8000。

二、发病机制

EHEC从口腔侵入人体,达肠腔后,借助菌毛局限性黏附在肠绒毛的刷状缘上,B亚单位与肠上皮细胞糖脂受体GB3结合黏附,A亚单位具有毒素活性,进入细胞并抑制蛋白质合成,损害肠上皮细胞,重点是盲肠与结肠,肉眼可见肠黏膜弥漫性出血、溃疡。除肠上皮细胞,GB3受体还广泛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肾和神经组织细胞,损害血管内皮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而导致HUS。广泛性肾小管坏死可导致急性肾衰竭。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由于毒素的作用而增强,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以及惊厥,Vero毒素还刺激内皮细胞释放Ⅷ因子,从而出现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一、预防

本病的预防,除与其他肠道传染病的共同之处如饭前便后洗手保护食品水源卫生外,重点应加强对冷冻快餐食品的管理,防止食品被污染食用前要充分加热 。

应与其他大肠埃希杆菌肠炎相鉴别。

一、适宜食物

宜饮食清淡卫生为主,合理搭配膳食。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尿毒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