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手部,口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
- 多发人群:接触病畜的人,儿童症状较成人较严重
- 典型症状:头痛 淋巴结肿大 发烧 溃疡 唇水疱
一、症状
根据有接触患病家畜病史。手足口腔出现水疱、溃疡及发热等症状,可以诊断。有条件可做水疱液病毒分离,血清检出特殊补体及中和抗体,即可确诊。
潜伏期为2~10天。开始病人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呕吐,口腔粘膜充血,口部感到发烧、发干。2~3天后,于口腔粘膜、鼻粘膜、舌唇、掌跖及指间皮肤出现水疱,此时体温降为正常。皮疹逐渐增大或融合成大疱。疱液透明或混浊。疱破形成浅溃疡。附近淋巴结肿大。婴幼儿病情比成人重。病程一周。病程短,很快恢复,不留痕迹,也不引起并发症和死亡现象。
二、诊断
根据有接触患病家畜病史。手足口腔出现水疱、溃疡及发热等症状,可以诊断。有条件可做水疱液病毒分离,由水疱中培养出病毒或血清中检查出特殊的补体结合及中和抗体即可确诊。
一、病因
柯萨奇A组病毒感染(35%):
本病是柯萨奇A组病毒所致,有人认为与O型病毒,C型病毒有关,均属小RNA病毒,由于人直接与患病家畜接触或通过挤奶时,病毒通过微小伤口进入人体而发病,偶而通过牛奶,牛油等食品感染发病,人与人之间一般不易互相传染。
RNA病毒感染(15%):
其他因素(20%):
病毒主要存在于水疱皮及淋巴液中。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康复期和潜伏期的病牛亦可带毒排毒,本病主要经呼吸和消化道感染,也能经黏膜和皮肤感染。其传播既有蔓延式又有跳跃式的,它可发生于一年四季。
1.预防:
对患病家畜要隔离并及时治疗。病人应卧床休息,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全身症状明显时给予抗生素及对症治疗。
1)在口蹄病流行时减少到人多的地方。
2)保持空气流通。
3)饭前、如厕后及理完婴孩的尿片或其他秽物后应彻底洗手。
4)咳嗽或打喷嚏时应掩盖鼻口。
小朋友的玩具或用具如被飞i沾污亦应清洗乾净。
一、鉴别诊断
应与手足口病相鉴别: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4岁以下易得。夏秋之交都有发病,9月是高峰期。典型的起病过程是中等热度发热(体温在39℃以下),进而出现咽痛,幼儿表现为流口水、拒食,嗓子里还有一些小水泡。没有并发症的患儿,一周左右即可痊愈。少数患儿有神经系统症状,并发无菌性脑膜炎和皮肤继发感染,极少有后遗症。
1.饮食注意事项:
吃易消化食物。
备注: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