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糜泻(非热带脂肪泻 麦胶肠病)
-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
- 发病部位:肠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男女之比为1∶1.3~2.0,女性多于男性,发病高峰年龄主要是儿童与青年
- 典型症状:恶心与呕吐 易激惹 生长缓慢 体重减轻 消瘦
一、症状
二、诊断
根据粪便、X线及小肠黏膜活检可以初步作出诊断,然后经治疗试验可以说明对麦胶有关,才可最后确定诊断。
一、发病原因
Dicke首先注意患本病的人多吃面食,如不进面食,症状即可缓解,因而提出麦胶可能是本病的致病因素。其后Rubin证实了这一观点。Rubin将麦粉注入静止期病人空肠中,可以引起症状,同时发现肠黏膜有病理改变。
麦粉(大麦、小麦、燕麦、黑麦)含有10%~15%的麦胶(gluten面筋),麦胶可被酒精分解为麦胶蛋白(gliadin)及麦谷蛋白(glutinen)。前者系30~75kD的多肽,用电泳法可将其分为α-、β-、γ-及ω-4个部分,α-部分证实有毒性,而后3种尚不肯定。
二、发病机制
关于麦胶蛋白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有以下几种学说:
主要病理变化位于小肠黏膜,可用小肠镜获取十二指肠及空肠黏膜,也可用小肠黏膜活检器获得。活体镜检可见绒毛变形变平;光镜下无可辨绒毛结构,隐窝肥厚、分支,可见核分裂像增多,基底膜有片状增厚。黏膜内炎细胞浸润,上皮层主要是淋巴细胞。偶尔可见嗜酸细胞,不见浆细胞,与正常小肠黏膜不一样的是这些细胞位于吸收细胞核水平以下,较分散,在固有层主要是浆细胞的浸润。随着病变的进展。继之而来的是肠黏膜细胞中的酶分泌减少,如二糖酶、二肽酶、脂酶及非特异性磷酸酶和脱氢酶。肠液及分泌物也均减少。此外,肠道激素如缩胆囊素也分泌减少。由上可以看出小肠吸收面积和吸收功能均减低,而且酶的活性低下对食物消化功能也减低。激素减少又影响运动和分泌功能。所以病人每天除丢失大量脂肪、蛋白、糖之外还要丢失水分和盐类(Na、K、Ca、Mg),以致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一、预防
1、适宜食物:无麸质食物
(1)植物类食品可选用大米、豆类、玉米、小米、高粱、米粉、木薯粉、淀粉类或用米粉制作的糕点等。
(2)动物类可选用瘦肉类、鱼类、禽类、蛋类、鱼、虾、蟹等水产类,无乳糖酶缺乏者,可选用乳及乳制品。
(3)果菜类可选用白薯、土豆、南瓜、倭瓜、胡萝卜、山药等根茎类食物及纤维少的蔬菜;水果汁、水果冻、麦乳精、可可等饮料可作为加餐用。
2、禁食食物
(1)禁食一切含有麦胶的食品,如馒头、面条、通心粉、麦片、蛋糕、饼干、点心及各种用面粉制作的西点,麦芽类制品,如啤酒、面酱、面筋、糕点以及麦类制的饮料、酒类等。
(2)烹调时要避免添加含麦胶的食物,如面包渣、面糊、馒头屑等。
(3)西餐中的奶汁鸡、奶汁鱼、奶汁肉和用面制的汤等。
一、鉴别
1.难治性脂肪泻 这类病人的特征与乳糜泻近似,但对控制饮食反应不好。
2.淋巴瘤及淋巴内瘤 可使淋巴回流障碍以致引起吸收不良,如X线检查可疑再进一步作剖腹探查。
3.热带脂肪泻 地区历史以及不同的治疗反应,热带脂肪泻对广谱抗生素及叶酸反应良好。
4.克罗恩病 表现虽可与本病类似,但X线所见两者有明显不同,克罗恩病可以产生纵行溃疡,和铺路石子样改变,进一步可以发生溃疡穿孔和瘘管,病变呈节段性。本病用无麦胶饮食治疗反应良好,更可作出治疗诊断。
5.寄生虫病 一些寄生虫病如贾弟鞭毛虫,类圆线虫、球虫病以及蠕虫病也与临床消化吸收不良有关,应作粪便虫卵或原虫检查,必要时可行治疗试验如用甲硝唑(灭滴灵)效果显著。
6.胰腺性消化不良 糖耐量试验呈糖尿病曲线,木糖吸收试验正常,进一步作胰功能试验(促胰液素及缩胆囊素试验)及影像学检查。
7.肠淋巴管扩张 可有腹泻、低蛋白血症及水肿。但小肠活检有特征性淋巴管扩张。
8.胃切除后脂肪泻 毕氏Ⅱ式吻合易引起脂肪泻,但小肠黏膜正常。
9.盲襻综合征 发生在胃肠手术后,毕氏Ⅱ式胃肠吻合。小肠侧侧或端侧吻合,小肠憩室,或硬皮病引起的小肠病变,皆可引起腹泻,经X线检查并根据手术病史不难诊断。
1、清淡有营养、流质的食物,如米汤,藕粉,蛋花汤,菜汤,面片等;不吃不消化,刺激性食物。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情况询问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