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淋证(淋、淋s 、淋秘)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尿道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胀痛 疲劳 低烧 下腹胀痛 低位腰痛
  淋证是指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诸淋的征候特征,除此以外,各种淋证又有其不同的特殊表现,兹列述如下:  1.热淋 起病多急骤,或伴有发热,小便赤热,溲时灼痛。  2.石淋 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  3.气淋 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  4.血淋 溺血而痛。  5.膏淋 淋证而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  6.劳淋 久淋,小便淋沥不已,遇劳即发。
典型症状:胀痛 疲劳 低烧 下腹胀痛 低位腰痛

淋证症状诊断

  1.小便频急,淋沥涩痛,小腹拘急,腰部酸痛为各种淋证的主症,是诊断淋证的主要依据。根据各种淋证的不同临床特征,确定不同的淋证。

2.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症。

3.多见于已婚女性,每因疲劳、情志变化、感受外邪而诱发。

4.结合有关检查,如尿常规、尿细菌培养、X线腹部摄片、肾盂造影、B超、膀胱镜等,可明确诊断。

淋疾病证病因

  1.膀胱湿热 

多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太过,酿成湿热,下注膀胱;或下阴不洁,秽浊之邪侵入膀胱,酿成湿热,发而为淋。若小便灼热刺痛者为热淋;若湿热蕴积,尿液受其煎熬,日积月累,尿中杂质结为砂石,则为石淋;若湿热蕴结于下,以致气化不利,无以分清泌浊,脂液随小便而去,小便如脂如膏,则为膏淋;若热盛伤络,迫血妄行,小便涩痛有血,则为血淋。

2.脾肾亏虚 

久淋不愈,湿热耗伤正气,或年老、久病体弱,以及劳累过度,房室不节,均可导致脾肾亏虚。脾虚则中气下陷,肾虚则下元不固,因而小便淋沥不已。如遇劳即发者,则为劳淋;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者,则为气淋;肾气亏虚,下无不固,不能制约脂液,脂液下泄,尿液浑浊,则为膏淋;肾阴亏虚,虚火扰络,尿中夹血,则为血淋。

3.肝郁气滞

 恼怒伤肝,气滞不宣,气郁化火,或气火郁于下焦,影响膀胱的气化,则少腹作胀,小便艰涩而痛,余沥不尽,而发为气淋,此属气淋之实证;中气下陷所致气淋,是气淋的虚证。所以《医宗必读?淋证》指出:“气淋有虚实之分。”

综上所述,可见淋证病在膀胱和肾,且与肝脾有关。其病机主要是湿热蕴结下焦,导致膀胱气化不利。《金匾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认为是“热在下焦”,《丹溪心法?淋》说“淋有五,皆属乎热”,其所论皆偏于热证、实证一面,而忽视了虚的方面。《景岳全书?淋浊》则在叙述“淋之初病,则无不由乎热剧”的同时,提出“淋久不止”有“中气下陷”及“命门不固”的转变。说明淋证初起多属湿热蕴结膀优,若病延日久,热郁伤阴,湿遏阳气,或明伤及气,则可导致脾肾两虚,膀胱气化无权,因而病证可由实转虚,虚实夹杂。

淋证预防

增强体质,防止情志内伤,消除各种外邪入侵和湿热内生的有关因素,如忍尿、过食肥甘、纵欲过劳、外阴不洁、湿热丹毒等,是预防淋证发病及病情反复的重要方面。注意妊娠及产后卫生,对防止子淋、产后淋的发生有重要意义。积极治疗消渴等疾患,避免不必要的导尿及泌尿道器械操作,也可减少本病证的发生。淋证应多喝水,饮食宜清淡,忌肥腻香燥、辛辣之品;禁房事;注意适当休息,有助于早日恢复健康

淋证鉴别诊断

  1.癃闭 

癃闭以排尿困难,小便量少甚至点滴全无为特征,其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与林证相似。但淋证尿频而疼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出尿量低于正常,严重时,小便闭塞,无尿排出。

2.尿血 

血淋和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等症状。其鉴别的要点是有无尿痛。尿血多无疼痛之感,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3.尿浊 

证的小便浑浊需与尿浊鉴别。尿浊虽然小便浑浊,白如泔浆,与膏淋相似,但排尿时无疼痛滞涩感,与淋证不同。

糖尿病心肌病,新生儿泪囊炎,颅咽管瘤,糖尿病伴发的葡萄膜炎,副鼻窦炎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