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急性骨髓炎)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骨髓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儿童及青少年
  • 典型症状:剧烈疼痛 骨质破坏 食欲不振 软组织肿胀 脑膜刺激症状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acute hematogenous osteomyelitis)也称急性骨髓炎,因为多数病例系化脓细菌经血行侵袭骨髓内结缔组织所引起的炎症。少数从邻近软组织感染扩散而来或继发于开放骨折。若不及时治疗,会使骨结构破坏发生残疾,甚至感染扩散,危及生命。有些病例可转成慢性病变,病程冗长,由于多见于儿童,可能影响小儿营养和生长发育。
典型症状:剧烈疼痛 骨质破坏 食欲不振 软组织肿胀 脑膜刺激症状

一、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症状

1、全身症状 

起病急,开始即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多有弛张性高热,可达39~40℃,有时并发寒战,脉搏快,口干,食欲不振。可有头痛、呕吐等脑膜刺激症状,患儿烦躁不安,严重者可有谵妄、昏迷等败血症表现。追溯病史,有的曾有感染灶。

外伤引起的急性骨髓炎,除有严重并发症或大量软组织损伤及感染外,一般全身症状较轻,感染较局限,少有发生败血症,但应警惕并发厌氧菌感染的危险。

2.局部症状

 早期有局部剧烈疼痛和搏动性疼痛,肌肉有保护性痉挛,惧怕移动患肢。患儿常将肢体置于保护性姿势,以减轻疼痛。患部皮温增高,有深压痛,但早期可无明显肿胀。数日后,局部皮肤水肿、发红,为已形成骨膜下脓肿的表现。脓肿穿破骨膜进入软组织后,压力减轻,疼痛缓解,但软组织受累的症状明显,局部红、肿、热,有压痛,并可出现波动。脓液进入骨干骨髓腔后,整个肢体剧痛肿胀,骨质因炎症而变疏松,常伴有病理性骨折。

二、诊断

在诊断方面应解决两个问题,即疾病诊断与病因诊断。诊断宜早。因X线表现出现甚迟,所以不能以X线检查结果作为诊断依据,对有条件者可争取行MRI检查。急性骨髓炎的诊断为综合性诊断,凡有下列表现者均应想到有急性骨髓炎的可能:

1.急骤的高热与毒血症表现。

2.长骨干骺端疼痛剧烈而不愿活动肢体。

3.该处有一个明显的压痛区。

4.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局部分层穿刺具有诊断价值。

5.病因诊断在于获得致病菌。血培养与分层穿刺液培养具有很大的价值。为了提高阳性率,需反复做血培养。

6.X线表现为局部骨质稀疏、骨膜反应、骨质破坏。由于骨质破坏征象多出现在发病2 周以后,所以X 线检查对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早期诊断帮助不大。国外学者认为X 线可显示出软组织肿胀,但至少10~ 14 天局部骨质破坏或有骨膜反应时才可能出现。

7.骨扫描早期诊断阳性率高, 可显示局部核浓染。99m Tc 扫描可使90%~ 95% 的患者在病后24~ 48 小时确诊。有人建议,对疑诊本病患者不仅应拍X 线平片、行骨扫描检查,对需要手术引流(包括脊柱或骨盆感染)、病变侵袭到骨干的感染、应用抗生素治疗48 小时无效者,还需要行MR 检查。

应该在起病后早期作出明确诊断与进行合适治疗,以避免发展成慢性骨髓炎。据文献报道,在发病后5天内即作出诊断与进行合理治疗,可以减少急性血源性骨髓炎转变至慢性阶段的机会。

一、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因

本病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起始于长骨的干骺端,成团的细菌在此处停滞繁殖。病灶形成后脓肿的周围为骨质,引流不好,多有严重的毒血症表现,以后脓肿扩大依局部阻力大小而向不同方向蔓延。

  致病菌常为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近年来也有毒性较强的溶血性白色葡萄球菌,偶尔可见沙门杆菌、肺炎球菌或其他化脓菌,大部分对青、链霉素有抗药性。常见的原发病灶有脓疱、齿龈脓肿及上呼吸道感染

二、发病机制

骨髓炎的发生,细菌毒力大小是外在因素,全身状况或局部骨骼抵抗力是内在因素。长骨干骺端有很多终末小动脉,循环丰富,血流慢,细菌易于繁殖。有的细菌如葡萄球菌常聚集成团,在细小动脉内形成栓塞,使血管末端阻塞,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利于细菌生长和感染的发生。临床上,扭伤和挫伤等所致局部组织损伤,常为骨髓炎发生的间接原因。

感染开始后48h细菌毒素即可损害干骺端的毛细血管循环,在干骺端生成脓液,经过哈佛氏系统和伏克曼管进入骨膜下,使骨膜剥离,导致骨质破坏、坏死和由此诱发的修复反应(骨质增生)同时并存。早期以破坏和坏死为主,皮质骨内层接受干骺端的血液供应,血供受损后,骨质坏死,肉芽组织将其与存活的骨分开,形成死骨片,骨膜反应生成新骨称为包壳(involucrum),包裹感染骨和坏死骨,以后包壳出现缺损形成骨瘘(cloaca)和窦道,引流脓液。后期以骨增生为主。

骨内感染灶形成后,因周围为骨质,引流不畅,多有严重的毒血症表现。以后随着脓肿的扩大,感染沿局部阻力较小的方向向四周蔓延。

1.脓肿蔓延途径

(1)脓肿向长骨端蔓延。因骨骺板抵抗感染的能力较强,脓液不易穿破骺板进入关节腔,多向骨髓腔扩散,致使骨髓腔受累。髓腔内脓液压力增高,可再沿中央管扩散至骨膜下层,形成骨膜下脓肿。

(2)脓液突破干骺端的坚质骨,穿入骨膜下形成骨膜下脓肿;压力进一步增高时,突破骨膜流入软组织。也可沿哈佛管侵入骨髓腔。

(3)穿入关节,引起化脓性关节炎。小儿骨骺板是抗御感染的天然屏障,脓肿不易进入关节腔,但成人骺板无抵御能力,较易并发关节炎。如干骺端位于关节囊内(如股骨颈位于髋关节囊内),则脓肿亦可穿破干骺端骨皮质进入关节,形成化脓性关节炎。

2.骨的营养

 靠近骨髓腔部分由滋养血管供给,贴近骨膜的骨皮质部分由骨膜下小血管网供给。骨膜被脓肿掀起时,该部骨皮质失去来自骨膜的血液供应,严重影响骨的循环,造成骨坏死。脓液进入骨髓和中央管后,在管腔内通过的滋养血管因炎症而形成血栓和脓栓,骨内血供被阻断,造成骨坏死。坏死区的分布和大小,视缺血范围而定,严重时可发生整个骨干坏死。由于骨膜剥离,骨膜深层成骨细胞受炎性刺激而生成大量新骨,包裹于死骨外面,形成包壳,可代替病骨起支持作用,脓液即由此流出。小块死骨可吸收或经窦道排出,大块死骨则不能排出或吸收,死腔不能闭合,伤口长期不愈,成为慢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预防

1、预防急性骨髓炎初:

起时,伴有高热,寒战,厌食,烦躁等症状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是局部症状,应按危重病人护理,高热时应用物理降温和物降温酒精擦浴等。

2、必须清洗皮肤:

以清除皮肤污垢备皮时,应避免损伤皮肤。

3、饮食管理:

一般手术前8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

4、术前检查配合:

术前检查对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极为重要,护理人员应密切配合,如督促患儿家长留置大小便标本,护送患儿做好X光拍片,特殊检查的准备以及做好皮试等。

5、心理护理:

患儿到医院后,护士应对患儿有高度同情心和责任感,细心护理患儿与患儿,建立起融洽的友好关系,并且多与家长交谈,让家长了解一般疾病知识与护理方法,使家长和患儿对医护人员有一种信任感,从而改善患儿心境提高信心,促进患儿身心康复。

本病需与以下的疾病进行鉴别

1.软组织炎症

早期急性骨髓炎与早期蜂窝织炎、丹毒等软组织炎症常不易鉴别。软组织炎症时全身中毒症状较轻,而局部红肿较明显,压痛较浅。早期急性骨髓炎压痛常发生于长骨干骺端处。以单指检查时,患部四个平面均有深部压痛征,此即肢体圆柱形深部压痛征。软组织炎症时,因病变居于骨骼之一侧,故压痛只限于一个或两个平面,这一点对早期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此外,两者骨扫描所见也不相同。

2.急性化脓性关节炎

肿胀压痛在关节间隙而不在骨端,关节活动度几乎完全消失。有疑问时,行关节腔穿刺抽液检查可明确诊断。

测定血中C-反应性蛋白含量有助于判断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否并发化脓性关节炎:合并化脓性关节炎时,C-反应性蛋白值较单纯骨髓炎为高,且起病后迅即出现此种差别;化脓性关节炎患者C-反应性蛋白恢复正常值也较迟。红细胞沉降率虽也具有鉴别诊断意义,但两组患者之差别出现较晚,恢复正常值也迟得多,不如C-反应性蛋白之变化能准确反映临床状况。

3.风湿性关节炎

为风湿病的一部分,起病缓慢,全身情况(如发热)和局部症状(关节肿痛)均较轻,常为多关节游走性,血沉、抗O等血液检查常呈阳性。

4.恶性骨肿瘤

特别是尤文肉瘤,常伴发热、白细胞增多、X线示“葱皮样”骨膜下新骨形成等现象,须与骨髓炎鉴别。鉴别要点为:尤文肉瘤常发生于骨干,范围较广,全身症状不如急性骨髓炎重,但有明显夜间痛,表面可有怒张的血管。局部穿刺吸取活组织检查,可以确定诊断。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饮食保健

 1 尽量选择适合病人口味的食物,小儿多食酸奶。

2 鼓励少食多餐,注意食物色、香味。

3 为病人提供洁净,清新的进餐环境。

4 向病人及其家属推荐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多饮水。

5 遵医嘱使用支持疗法:少量多次输新鲜血、氨基酸、白蛋白等

化脓性关节炎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