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肩峰下撞击征(第二肩关节,肩峰下关节)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关节,肩部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10岁至老年期的任何年龄
  • 典型症状:钝痛 肌腱断裂 疼痛弧征 撞击征 皮下组织水肿
  DeSeze和Robinson等(1947)对肩峰下的特殊构造以及大结节的运动轨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第二肩关节的命名。欧美文献中又称其为肩峰下关节。
典型症状:钝痛 肌腱断裂 疼痛弧征 撞击征 皮下组织水肿

肩峰下撞击征症状诊断

      一、症状

撞击征可发生于自10岁至老年期的任何年龄。部分患者具有肩部外伤史,相当多的患者与长期过度使用肩关节有关。因肩袖、滑囊反复受到损伤,组织水肿、出血、变性乃至肌腱断裂而引起症状。早期的肩袖出血、水肿与肩袖断裂的临床表现相似,易使诊断发生混淆。应当把撞击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肩痛症进行鉴别,并区分出撞击征属于哪一期,此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各期撞击征的共同症状:

1.肩前方慢性钝痛 在上举或外展活动时症状加重。

2.疼痛弧征 患臂上举60  ?~120  ?范围出现疼痛或症状加重。疼痛弧征仅在部分患者中存在,而且有时与撞击征并无直接关系。

3.砾轧音 检查者用手握持患臂肩峰前、后缘,使上臂做内、外旋运动及前屈、后伸运动时可扪及砾轧声,用听诊器听诊更易闻及。明显的砾轧音多见于撞击征2期,尤其是在伴有完全性肩袖断裂者。

4.肌力减弱 肌力明显减弱与广泛性肩袖撕裂的晚期撞击征密切相关。肩袖撕裂早期,肩的外展和外旋力量减弱,有时系因疼痛所致。

5.撞击试验 检查者用手向下压迫患者患侧肩胛骨,并使患臂上举,如因肱骨大结节与肩峰撞击而出现疼痛,即为撞击试验阳性。NeerⅡ认为本试验对鉴别撞击征有很大临床意义。

6.撞击注射试验 以1%利多卡因10ml沿肩峰下面注入肩峰下滑囊。若注射前、后均无肩关节运动障碍,注射后肩痛症状得到暂时性完全消失,则撞击征可以确立。如注射后疼痛仅有部分缓解,且仍存在关节功能障碍,则冻结肩的可能性较大。本方法对非撞击征引起的肩痛症可以作出鉴别。

二、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试验、X线片、磁共振、超声波检查、关节造影等可确立诊断。

肩峰下撞击征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肩峰前外侧端形态异常、骨赘形成,肱骨大结节的骨赘形成,肩锁关节增生肥大,以及其他可能导致肩峰-肱骨头间距减小的原因,均可造成肩峰下结构的挤压与撞击。这种撞击大多发生在肩峰前1/3部位和肩锁关节下面。反复的撞击促使滑囊、肌腱发生损伤、退变,乃至发生肌腱断裂。

二、发病机制

撞击征的定义是:肩峰下关节由于解剖结构原因或动力学原因,在肩的上举、外展运动中,因肩峰下组织发生撞击而产生的临床症状。

病理学表现:依据撞击征的病理学表现,可以将其分成3期。

第1期:又称水肿出血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从事手臂上举过头的劳作,如板壁的油漆及装饰工作,以及从事体操、游泳、网球及棒球投掷等运动项目而造成肩关节过度使用和发生累积性损伤是常见原因之一。此外,本期还包括一次性单纯的肩部损伤史,如躯体接触性剧烈运动或严重摔伤之后造成的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腱和肩峰下滑囊的水肿与出血。此期虽因疼痛而致肌力减弱,但并无肩袖撕裂的一些典型症状,物理学检查不易发现疼痛弧征、砾轧音及慢性撞击试验阳性等体征。肩峰下注射利多卡因可使疼痛完全缓解。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关节造影也不能发现肩袖破裂存在。

第2期:即慢性肌腱炎及滑囊纤维变性期,多见于中年患者。肩峰下反复撞击使滑囊纤维化,囊壁增厚,肌腱反复损伤呈慢性肌腱炎,通常是纤维化与水肿并存。增厚的滑囊与肌腱占据了肩峰下间隙,冈上肌出口相对狭窄,增加了撞击发生的机会和频率,疼痛症状发作可持续数天之久。在疼痛缓解期仍会感到肩部疲劳和不适,物理学检查比较容易发现疼痛弧征和阳性撞击试验。若有肱二头肌长头腱炎存在,Yergason征呈现阳性,肱二头肌长头腱后伸牵拉试验也可出现疼痛。肩峰下利多卡因注射试验可使疼痛得到暂时缓解。

第3期:即肌腱断裂期,主要病理变化是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腱在反复损伤、退变的基础上发生肌腱的部分性或完全性断裂。肩袖出口部撞击征并发肩袖断裂的好发年龄在50岁以后,NeerⅡ报道的合并部分性肌腱断裂者的平均年龄为52岁,合并完全性断裂者的平均年龄为59岁。肌腱退变程度和修复能力与年龄因素有关。应当指出,并非所有的撞击征都会导致肩袖破裂,也不是所有的肩袖损伤皆因撞击征引起。撞击征造成的肩袖破裂,有外伤史者仅占1/2左右,其中仅少数患者有较明显或较重的外伤史,大部分病例的致伤力量实际上均小于造成肩袖完全断裂所需要的外力,说明肌腱本身退变因素的重要性。

合并肩袖破裂的初期,疼痛呈间歇性,疼痛发作与撞击发生的频率密切相关。在劳作之后及夜间症状加重,休息后明显减轻。如有慢性肩峰下滑囊炎存在,疼痛呈现持续性和顽固性。因肩痛而使患肢无力,外旋肌与外展肌肌力减弱。在肢体下垂位,外旋肌肌力的90%来自于冈下肌,当肢体在外展90?位做外旋肌力测试时,则外旋肌肌力大部分来自于三角肌的后份。随病程延长,冈上肌、冈下肌及三角肌相继出现肌肉萎缩,肌力减弱。物力学检查易发现疼痛弧征、砾轧音、阳性撞击试验。此外,臂坠落征阳性率也较高。肩袖广泛撕裂者还出现盂肱关节不稳定现象。肩袖完全性撕裂使盂肱关节腔与肩峰下滑囊发生关节液交通,但大部分患者仍能保持盂肱关节的一定的活动度。不完全性肩袖断裂或长期的疼痛性制动,反而易造成关节僵硬和功能丧失。

关节造影对完全性肩袖破裂仍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但造影和超声检查均不能显示或确定破裂口的大小。临床物理学检查如发现冈上肌腱明显萎缩、肌力减弱,臂坠落征阳性,并有肱二头肌长头腱断裂,而X线摄片显示腱峰-肱骨头间距明显缩小(≤0.5cm),则提示存在肩袖大型断裂。

肱二头肌长头腱的撞击性损伤一般与冈上肌腱损伤伴随发生,肩袖广泛撕裂可促使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的迅速恶化。撞击征2期可能合并存在肱二头肌长头肌炎。在第2期还可能发生肌腱部分断裂或完全断裂。结节间沟近侧压痛、Yergason征阳性、肩后伸牵拉肱二头肌长头腱试验阳性是肱二头肌长头腱病变的表现。做屈肘位肱二头肌抗阻力试验时,若肌力明显减弱,则意味着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断裂的可能性。肩关节造影和关节镜检查有助于作出明确诊断。

肩峰下撞击征预防

预防暴力损伤。

肩峰下撞击征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试验,X线片,磁共振,超声波检查,关节造影等可确立诊断。

肩峰下撞击征饮食保健

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应增进营养,多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类、鸡蛋、豆制品等及适当增加钙质。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如:青菜、芹菜、香蕉等。

肩锁关节脱位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