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炎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颅脑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多见于青、中年
- 典型症状:头痛 视乳头水肿 蛛网膜增厚 蛛网膜粘连 蛛网膜腔内囊肿
一、症状
由于发病部位不同,临床症状各不相同。常见的有:
1、脑蛛网膜炎。
2、后颅凹蛛网膜炎:
1)背侧型:临床症状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出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并可因慢性枕大孔疝而致枕颈部疼痛、颈项强直。
2)腹侧型:眩晕、眼球震颤、病灶侧耳聋、耳鸣、周围性面瘫、颜面感觉减退、角膜反射消失以及肢体共济失调等。
3、大脑半球凸面蛛网膜炎:主要症状为头痛和癫痫发作。头痛可为局限性或弥漫性,一般较轻,有时在头位改变时可有加重。癫痫多为局限性。局限性的神经损害症状如偏瘫、失语等较少较轻。
4、视交叉蛛网膜炎:以头痛和视力障碍为主。
5、脊髓蛛网膜炎:以胸髓、颈髓病变较多见,早期常为后根刺激症状,产生神经根受累区域内的根性疼痛,轻重不一,休息后可减轻,常持续数月数年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症状。
6、脑脊髓蛛网膜炎:为脑部和脊髓均有病变,两者可同时发生,或由脊髓病变逐渐至后颅凹颅底所致,产生相应的脊髓和颅神经损害症状。
二、诊断
蛛网脑炎常因累及部位不同,病因多样,临床表现也各异,且不典型,单纯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不易,须依靠辅助检查才能明确诊断,但也有其特点,有助于诊断。
1、病人往往有引起蛛网膜炎的原发病因如颅内、颅外感染、颅脑损伤及手术、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2、发病可呈急性、亚急性,逐渐转为慢性,或开始即为慢性,病程长,多有反复、缓解,可因感冒、感染、劳累等诱发。
3、局灶症状轻微或呈多灶性,也可呈弥漫性,故症状多变。
一、病因
1、感染(40%):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继发于各种类型的脑脊膜炎,脑脊髓炎,特别是病毒等感染引起的浆液性脑膜炎。2.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感染:全身感染如感冒,流感,风湿,肺炎,结核,败血症,盆腔感染等,均可能为致病原因。
2、外伤(20%):
颅脑外伤及脊柱外伤均可发生,外伤可很轻微,颅肌或脊柱可无骨折等改变。
3、异物进入蛛网膜下腔(15%):
如蛛网膜下腔出血,抗菌素,麻醉剂,造影剂等。
4、中枢神经系统有原发病变(10%):
如肿瘤,脊髓空洞症,视神经炎,多发性硬化等。
5、颅骨及脊柱病变(3%):
如颅底凹陷症,脊柱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症等。
6、中毒(3%):
如铅中毒,酒精中毒等。
7、其他(3%):
有可能是临床征象不明显或病因未查明的非化脓性脑膜炎,特别是病毒感染所引起。
控制颅内和颅外感染,积极防治各种颅脑损伤,减少鞘内注射药物,均有助于对脑蛛网膜炎的预防。
一、诊断
蛛网脑炎常因累及部位不同,病因多样,临床表现也各异,且不典型,单纯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不易,须依靠辅助检查才能明确诊断,但也有其特点,有助于诊断。
1.病人往往有引起蛛网膜炎的原发病因如颅内、颅外感染、颅脑损伤及手术、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2.发病可呈急性、亚急性,逐渐转为慢性,或开始即为慢性,病程长,多有反复、缓解,可因感冒、感染、劳累等诱发。
3.局灶症状轻微或呈多灶性,也可呈弥漫性,故症状多变。
二、鉴别诊断
1.颅后窝中线型蛛网膜炎须与该区肿瘤相鉴别颅后窝中线肿瘤包括小脑蚓部肿瘤、第四脑室肿瘤,儿童多见,且常为恶性髓母细胞瘤,症状发展快、病情严重,可出现脑干受压征及双侧锥体束征。
2.桥小脑角蛛网膜炎与该区肿瘤相鉴别该区肿瘤多为听神经瘤,此外尚有脑膜瘤及表皮样囊肿。如听神经瘤及脑膜瘤,可早期出现听神经损害症状,随后出现面神经、三叉神经及小脑损害症状。表皮样囊肿早期多出现三叉神经痛的症状。颅骨X射线片,听神经瘤可出现内听道口破坏与扩大,脑膜瘤可有岩骨破坏及钙化。CT或MRI扫描可确定诊断。
3.神交叉部位蛛网膜炎与该区肿瘤鉴别该区最常见肿瘤为垂体腺瘤及颅咽管瘤。垂体腺瘤绝大多数早期出现内分泌障碍,眼底及视野改变比较典型,颅咽管瘤多见于儿童,X射线平片鞍上可有钙化。该区尚有鞍结节脑膜瘤,表现为视神经慢性受压的视力减退和视野障碍,后期出现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这些病变经CT和MRI扫描,均可显示其各自特有的病变表现,可做鉴别和明确诊断。
4.大脑半球凸面蛛网膜炎与大脑半球表浅胶质瘤、血管瘤、转移瘤及结核球等病变相鉴别这些病变绝大多数可通过CT或MRI扫描,做出明确诊断。
1、饮食清淡,注意膳食平衡。
2、宜
1)宜吃有抗癌作用的食物; 2)宜吃有清热解毒抗菌作用的食物; 3)宜吃有利尿作用的食物。
3、忌
1)忌吃油腻的食物; 2)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3)忌吃腌制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