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损伤
-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
- 发病部位:肠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上腹部疼痛 腹肌紧张 腹部压痛 肠鸣 皮下气肿
十二指肠损伤症状:
因损伤的部位各程度以及有否复合伤等的不同,其临床表现有差异。
腹腔内十二指肠破裂,临床表现明显。主要是突发的剧烈腹痛,以右侧为重,同时伴有恶心、呕吐,随着腹腔渗液的增加及腹膜炎的加重,出现腹胀和停止排气。上腹部压痛及腹肌紧张,肠鸣音消失,肝浊音界下移。
十二指肠壁间血肿,临床表现早期一般较轻,以上腹部疼痛与压痛为主,随后可能出现梗阻症状,反复发生胆汁性呕吐为主,随呕吐的加重可能出现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的失调。若因外伤后巨大血肿压迫十二指肠第2、3段,可发生十二指肠广泛坏死、穿孔。
腹膜外十二指肠破裂,常发生在上腹部严重钝性创伤之后。可能暂时失去意识,但数分钟后即恢复,并无特殊不适,甚至可以继续行动和工作。经过一段时间逐渐感觉到持续性腹痛,并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含血液。腹痛一般局限于右上腹或背部,并逐渐加重。由于腹膜后睾丸神经与伴随精索动脉的交感神经受到肠内流出物的刺激,偶可发生睾丸痛和阴茎勃起的症状。体查时右上腹或背部有压痛,并可见皮下气肿。早期轻度腹胀,腹肌紧张不显著,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体温、脉搏、呼吸在初期无大变化。但随病程的进展,上述的临床表现逐渐增强或明显,甚至压痛可能延至右肾区、右腰大肌内缘,右腹叩击浊音逐渐扩大。 二、诊断:
对于十二指肠的损伤,尤其是腹膜后损伤的诊断较困难,容易发生误诊与漏诊。诊断十二指肠的损伤,不仅要求明确是否损伤及其损伤的部位,而且还需要判断损伤的严重程度和是否合并其他脏器损伤。这对患者的治疗与手术方法的选择有极大意义。
1.术前诊断
(1)十二指肠腹腔内破裂:
腹部外伤后,若系十二指肠腹腔内破裂,则胆汁、胰液、十二指肠液等大量流入腹腔,引起严重的腹膜炎表现,甚至脂肪坏死。则出现腹膜炎刺激征象和全身感染征象,因而诊断较容易。但应注意,部分病人在早期剧烈腹痛之后,可一度出现症状减轻,甚至腹痛消失,被称为“中间缓解期”,其可能的理由是:穿孔的肠壁肌肉收缩,肠黏膜脱出阻止肠内容物继续外溢,如果流入腹腔内的肠内容物被腹膜渗出液中和、稀释,导致腹膜刺激减轻。但随着病情的发展,细菌性腹膜炎的逐渐形成,腹痛又进行性加剧,全身中毒症状日趋明显。
(2)十二指肠腹膜外破裂:
凡有上腹部外伤史,缓慢出现右上腹痛,尤其是背部疼痛并有呕吐,而腹膜刺激征并不明显时,应考虑到腹膜后器官的损伤。如呕吐物含血,无肾脏损伤的临床表现(血尿、肾区叩击痛等),则可能为十二指肠腹膜后破裂、若发现皮下气肿、临床诊断的证据更为明确。有时X线腹部照片显示腹膜后组织积气,清晰显示出肾脏轮廓,或沿脊椎旁至膈内侧端有较透明区,腰大肌阴影模糊不清。如发现这些X线征则诊断基本可确定,但阴性结果不能排除十二指肠腹膜外部分破裂。钡餐检查在诊断十二指肠破裂时一般不予采用,必要时可采用口服碘剂造影。
(3)十二指肠壁间血肿: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损伤,诊断较困难。其主要征象是受伤后上腹部隐痛不适、恶心,随血肿的增大压迫,可能出现高位肠梗阻或胆管、胰管梗阻等,右上腹可能扪及包块。钡餐可发现较为特异的“螺旋簧征”,B超、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诊断。
穿透性腹外伤致十二指肠破裂常需要开腹探查后方能明确诊断,皮执民等近10多年来收集十二指肠外伤16例,经B超、CT或剖腹探查证实,其中十二指肠腹腔内破裂3例(18.75%),腹膜外破裂8例(50%),十二指肠壁间血肿2例(12.5%)。穿透性外伤所致十二指肠破裂3例(18.75%),这3例均经剖腹探查,术中才明确为十二指肠穿透性损伤所致破裂。
总之,十二指肠损伤类型不同,其临床表现迥然不同。存在合并伤包括腹内脏器及腹部以外脏器损伤时,常掩盖十二指肠损伤征象,因而造成临床诊断困难。归纳下列征象和检查有助于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①腹部穿透性损伤,从伤口流出胆汁样物;闭合性损伤于颈部、腋下、上胸部、背部及直肠指诊扪及捻发音和皮下气肿。②腹外伤后,腹部体征相对轻微而全身情况不断恶化或伴血、尿液淀粉酶升高者。③腹部平片于腹膜后、膈肌角、右肾周、腰椎前或胆道内发现气体;腰大肌阴影模糊,但肾脏轮廓清晰。④经胃管注气试验发现腹腔或腹膜后气体或行胃肠水溶液造影检查,从十二指肠腔外溢出。⑤B超、CT扫描等影像检查或腹腔镜的应用,可进一步协助诊断。
2.剖腹探查术中诊断
对疑有十二指肠损伤的病人,因诊断不清,而有剖腹探查指征时,可施行剖腹探查术,明确诊断。同时可根据术中发现予以处理。剖腹探查术在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诊断与治疗作用。
十二指肠损伤术前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发生误诊与漏诊,而剖腹探查术中同样也可发生漏诊,皮执民等曾遇到2例十二指肠损伤患者,其中1例在院外行剖腹探查时,未打开后腹膜探查,故遗漏了十二指肠损伤之诊断;另1例院外手术时虽探查了十二指肠,仅发现了前壁之损伤进行了修补,而遗漏了后内侧壁的破裂处。2例患者转至中南大学湘雅第二医院后,均经再次手术剖腹探查明确诊断。因此在探查中发现下列情况,应考虑十二指肠损伤:
①腹膜后有胆汁染色或脂肪坏死或伴捻发音;
②横结肠系膜根部、结肠肝曲、十二指肠后有血肿;
③腹膜后血肿伴胆管和胰管损伤;
④术中胰管造影,发现胰管损伤,特别是伴胰腺内胆管损伤;
⑤伴右肾、肝、下腔静脉损伤者。
更需指出,术中对十二指肠各部应作全面细致的检查。诸如:切开十二指肠侧腹膜探查降部和胰头部;游离结肠肝曲和横结肠系膜检查横部;或经横结肠系膜根部右侧无血管部位分别检查横部、升部;游离屈氏韧带检查升部等。在探查中发现的任何可疑损伤迹象,如肠壁上的凝血块或血肿等都要检查清楚,切忌遗漏较小的损伤和合并多脏器损伤。
3.十二指肠损伤程度的判断
严重或复杂性十二指肠损伤是指:
①十二指肠降部损伤破口周径>75%,邻近或已伤及乳头部,十二指肠血供丧失;
②球部、横部、升部损伤破口周径50%~100%;
③手术处理延迟>24h,组织水肿、炎症明显;
④合并腹内脏器损伤:如胰腺损伤、胆总管下段损伤、大血管损伤、肾脏损伤、合并严重颅脑损伤等。
另外尚应该提出在施行结肠、胆囊、胆道、右肾等腹腔内脏器手术时,因肿瘤常侵犯十二指肠,所以在剥离肿瘤时容易损伤十二指肠,若术中即时发现,则可针对损伤情况给予合理的处理。若术中未能发现,则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皮执民等收集了因腹部各种脏器恶性肿瘤而手术的多名病例,发现42例侵犯了十二指肠,其中25例施行了原发肿瘤与受侵犯的十二指肠肿瘤一并切除的根治性手术,13例施行了原发癌的姑息性切除,仅将原发癌从十二指肠壁上剥下后切除(因患者情况较差,无法施行上述手术);4例在剥离原发肿瘤时不慎损伤了十二指肠,其中3例术中发现了十二指肠破裂手术野有胆汁污染,故即时采用相应的处理措施,获得了好的效果。但另1例系院外手术时未能即时发现而关腹,术后第二天病情恶化而转入中南大学湘雅第二医院,经剖腹探查发现系十二指肠在肿瘤侵犯的部位破裂穿孔,而施行肿瘤病灶清除后的十二指肠-空肠Roux-Y侧侧吻合。
十二指肠损伤无论手术探查或术前都可出现漏诊,术前漏诊有报道高达60%~80%,因而应引起临床医师特别重视。
一、发病原因
十二指肠损伤主要有2大原因,即腹部外伤与医源性损伤。前者分为闭合伤和开放伤2大类。后者常因内镜检查和治疗以及右半结肠切除术、胆囊切除术、右肾切除术等手术时误伤所致。
因腹部挫伤所致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的机制一般认为是外力直接将十二指肠管挤压于腰椎椎体上而造成。受伤部位以十二指肠降部为主。在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十二指肠处于固定位置,而与之相连的空肠则游离,受伤时空肠上端被突然扯动时,所产生的剪力造成十二指肠远端处的破裂。也有人认为十二指肠空肠曲为锐角,受伤时如幽门括约肌紧闭,十二指肠即有可能成一闭襻,外力作用于肠管使腔内压力骤增,促使肠管爆裂。
二、发病机制
十二指肠所受外力的程度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类型的损伤:
轻者为肠壁挫伤形成血肿,十二指肠之间血肿可能存在于黏膜下、肌肉内或浆膜下,以浆膜下最多见。较大的血肿可阻塞十二指肠,临床上出现高位肠梗阻症状如呕吐胆汁,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重者则破裂穿孔,由于十二指肠前半部在腹腔内,后半部在腹膜外,故其破裂穿孔可以发生在腹腔内,亦可发生在腹膜外。发生在腹腔内的破裂穿孔,因肠内容物大量溢入腹腔,而引起腹膜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很明显;发生在腹膜外的破裂穿孔,则造成腹膜后间隙感染,临床症状和体征不明显或延迟出现,胰腺与肝胆管因其解剖关系常合并损伤。部分病例可损伤十二指肠大血管而致大出血。以上诸多原因均可导致病人发生休克。
十二指肠损伤预防
本病无有效预防措施,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十二指肠损伤鉴别
应与十二指肠溃疡所造成的穿孔相鉴别。
十二指肠损伤食疗方
1、十二指肠溃疡食疗方
1)合理搭配,不应偏食:
由于很多患者性理压力大,具有对饮食挑剔的特点,因此,既要根据患者的的口味进行合理的膳食搭配,又要指导患者不能一味偏食自己喜好的饮食。同时,应主副食搭配,不仅可以增进食欲,并能提高蛋白质的生理价值,有利于溃疡的修复。
(2)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
消化性溃疡患者进食的量和规律性与疼痛的发生直接相关,不规律的进食破坏胃液分泌节律性。过饥时,胃内无食物中和胃酸,使胃酸和胃蛋白酶相对增多,从而刺激溃疡,引起疼痛,并难以愈合;过饱时,会使胃壁过度扩张,极易损害胃的自我保护机制,从而加重溃疡。发作期少量多餐,每天5~7餐,每餐量不宜多,易选用细软易消化食物。病情稳定后每天3餐,可给予正常普食,以保证各种营养素平衡。
(3)注意主食和副食,
干食和稀食的搭配:主副食协调不但可增进食欲,而且还能提高蛋白质的生理价值,有利于溃疡的修复,主食要做到粗粮细粮的合理搭配,即以细粮为主,粗粮细做。副食主要做到荤菜和素菜的搭配以及品种的多样化。
(4)食物宜清淡:
制作食品时应少用烟薰和油爆的方式,特别是鱼类和肉类。应控制食盐的摄入量,每日不宜超过8克,烹调过程中尽可能使用植物油。
(5)食物要新鲜:
消化性溃疡患者的饮食应新鲜,食物存放不当或过久,可能会产生致癌物质。
(6)不吃过冷过热食物:
因胃黏膜娇嫩,只能承受50~60?的温度,过冷或过热食物可刺激消化道粘膜,不利于溃疡修复。
(7)要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
进食不可过急,养成细嚼慢咽的良好习惯, 细嚼慢咽能增加唾液分泌,而使胃酸和胆汁分泌减少,有利于胃的保护;若狼吞虎咽,食物粗糙,就会增加胃的负担,致使胃黏膜损伤,加重溃疡。
(8)发作期要少量多餐,
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有发作倾向或好发季节时,应多食中性和碱性食物,少吃醋和辛辣食品。
(9)每天一定要按时吃早餐,
不能以任何理由不进早餐或推迟早餐时间达1小时以上。
(10)养成良好的烹调和饮食习惯:
所吃食物要少盐,可选用蒸、煮、汆、软烧、烩、焖等烹调方法,不宜用油脂、炸、爆炒、醋溜、冷拌等方法。进食时应细嚼慢咽,以利于消化。
(11)禁服各种诱发溃疡的药物:
患者禁服非甾体类消炎药、阿司匹林、皮质激素类固醇利血平等药物。因这些药物能直接损害胃黏膜,刺激胃酸分泌增多,诱发或加重溃疡形成。
2、食物禁忌
易产酸食物,如地瓜、土豆、过甜点心及糖醋食品等;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