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样胆囊(瓷胆囊,瓷瓶样胆囊,瓷样胆囊,钙化性胆囊,陶瓷样胆囊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胆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50~60岁女性
- 典型症状:钙沉积 钙化 胆绞痛 胃肠气胀 嗳气
一、症状
陶瓷样胆囊的病人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多数表现为胆绞痛和胆囊炎的症状,约1/3的病人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只是在拍X线片或做B超时偶然发现。50~60岁的人常见,女性病人是男性病人的5倍。临床症状与胆囊炎、胆结石的症状高度重叠。诊断依赖于B超、CT、X线及病理等各种检查。
二、诊断
陶瓷样胆囊的诊断主要是病理诊断。根据胆囊壁的钙化情况可分为完全钙化与不完全钙化。完全性钙化表现为胆囊壁的肌层,甚至整个囊壁,有广泛的、连续的碳酸钙沉积带。不完全钙化为黏膜层的多发性、点状钙化。
一、发病原因
Brinzeu的观察发现陶瓷样胆囊可能存在3种局部致病因素:颈部有形成结石的慢性趋势并堵塞胆囊管,胆囊壁有慢性炎症,胆囊动脉有阻塞导致整个胆囊缺血。陶瓷样胆囊的其他可能病因包括慢性胆囊炎时囊壁内出血、钙代谢异常等。以上各种推测,只能从某些方面解释陶瓷样胆囊形成的可能性。
二、发病机制
陶瓷样胆囊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由于绝大多数陶瓷样胆囊(60%~95%)的标本合并胆囊炎,因此一些作者推测陶瓷样胆囊可能为慢性胆囊炎的一种特殊的、少见表现。也有作者认为陶瓷样胆囊是胆囊结石的并发症之一,在切除的胆囊标本中常常充满了碳酸钙,胆管的阻塞可能引起碳酸钙的积聚,后者能促进胆囊壁钙化。约60%的陶瓷样胆囊可同时合并胆石症;胆结石的其他并发症包括胰腺炎、胆肠内瘘、积水、石灰样胆汁、胆囊癌等。
1、做一些体力活动,使全身代谢活跃起来,特别是脑力劳动和上班老是坐着不动的中年人,更要有意识地多做体力劳动,防止过度的肥胖,因为肥胖是胆囊炎或胆结石的重要诱因。
2、讲究饮食卫生,切忌暴饮暴食,适当节制脂肪食物。因为吃带脂肪的食物以后,会反射性地使胆囊收缩,一旦收缩过于强烈便导致胆绞痛的急性发作。
3、秋凉以后注意保暖,尤其是睡觉时要盖好被,防止腹部受凉,因为肚子受凉以后会刺激迷走神经,使胆囊强烈收缩。
4、当有肠虫(主要为蛔虫)时,及时应用驱虫药物,用量要足,以防用药不足,蛔虫活跃易钻入胆道,造成阻塞,引起胆囊炎。
影像学检查发现右上腹的大块孤立性钙化应考虑陶瓷样胆囊,但同时应注意与肾上腺、肾脏、胰腺、肺和胸壁的钙化性病变鉴别,如棘球绦虫包囊、钙化的肾囊肿、胸壁肿块、胰腺病变、肾上腺病变等。由于陶瓷样胆囊经常合并胆囊炎、胆结石和胆囊癌,诊断时一定要考虑这些并发病,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准确依据。
较早的文献显示陶瓷样胆囊与胆囊癌的关系密切。近年来许多作者将陶瓷样胆囊分类后发现,“真性”陶瓷样胆囊即完全钙化性胆囊,胆囊壁的黏膜细胞完全蜕落,而被致密的结缔组织和钙质取代,表现为透壁性全层钙化,没有遗留黏膜上皮,因而不会癌变。而不完全钙化性胆囊,即非“真性”陶瓷样胆囊的胆囊壁,仍遗留有黏膜上皮细胞,在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下,有发生癌变的可能。而Towfigh观察的资料显示,即使在非完全性钙化性陶瓷样胆囊中,也未发现恶变,他们认为可能与环境因素的改变(如饮食、食品加工等)及胆囊切除术普遍开展,使一些病人的陶瓷样胆囊在尚未发生癌变之前即已被摘除有关。
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蛋黄、鱼子、动物肝、脑肠等。胆汁中胆固醇增高,易于形成胆固醇结石。植物油既可降低胆固醇,又可促使胆固醇转变成胆汁酸防止胆石形成,故宜以植物油为主。油炸、油煎食品最好不吃,以免诱发胆绞痛。烹调上尽量清淡、少油,家蒸、煮,忌煎、炸。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如胡萝卜、番茄等黄红色的水果蔬菜。因维生素A能保持胆囊内壁上皮的健全,也可减少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萝卜、水果汁、荠菜、山楂等有利胆疏肝的作用,可常吃。增加食品中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以保证热量需要和利于肝糖原的生成。 减少纤维素含量,少渣饮食还可减少对胃肠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