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颅脑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小儿
  • 典型症状:意向性震颤 步态不稳 四肢震颤 共济失调 构音障碍
  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组以小脑性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小儿时期所特有的综合征。正常的随意运动需要若干组肌肉的协同收缩。肌肉间这种巧妙的配合动作称为协同运动或共济运动。共济运动需要功能完整的深感觉、前庭、小脑和锥体外系的参与。上述任何部位的损害所致的运动协调障碍称为共济失调。不同部位的损害引起的共济失调特点各异,如感觉性、前庭性、小脑性和大脑性共济失调等。根据病因的不同又可分为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先天性代谢异常性共济失调及遗传性共济失调症等。
典型症状:意向性震颤 步态不稳 四肢震颤 共济失调 构音障碍

一、症状

1.前驱感染史

约80%病例在共济失调发生以前1~3周有前驱感染史,如发热,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约50%病例有发疹性病毒感染史,有的无前驱感染,在完全健康的基础上发生共济失调,还有少数病例先有共济失调,10~20天后出现发疹性疾病。

2.起病特点

本病起病急,多以躯干和四肢共济失调开始,很快发展到症状的高峰,表现为站立不稳,步态蹒跚,易于跌倒,严重者不能站立,完全不能走路,甚至不能独坐,不能竖头,不能行走需与瘫痪鉴别。

3.体检特点

肢体共济失调还表现为指鼻试验和跟膝胫试验不稳,轮替试验不能,辨距不良及意向性震颤等,常伴构音障碍。

肌张力及睫反射的减低常不典型,肌力正常,感觉检查正常,脑神经多不受累,少数病儿有一过性锥体束征。

半数病儿有明显的水平眼震,部分病儿有眼球辨距不良及斜视眼阵挛。

二、诊断

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以下特点有助于诊断:

1.前驱感染史。

2.急性发病。

3.主要表现为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

4.除外其他神经系统疾患:全身症状及其他方面的神经系统症候不明显。

一、发病原因

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种多病因的综合征。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病毒和其它感染有关。临床上约有50%的病例在发生共济失调前有病毒感染。最常见的前驱病是水痘,其次是肠道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有的病例与带状疱疹病毒、肠道病毒、风疹DNA病毒、腮腺炎病毒等感染有关。病毒感染后的自身免疫反应所引起的小脑损害是最常见的病因。支原体及细菌性感染也可引起本症。其他病因还有小脑肿瘤、药物或重金属中毒(如苯妥英钠、铅)、先天性代谢异常等。

二、发病机制

多数作者认为,感染后发生的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属于感染后脑炎一类疾病,是自身免疫反应,而此种免疫过程只限于小脑系统。也有人认为本病是病毒直接侵入小脑组织所引起的急性病毒性小脑炎(acute viral cerebellitis)。以上两种意见均未得到最后证实。

1、预防各种感染性疾病,做好各种预防接种工作。

2、防止药物过量(如苯妥英钠)引致本症。

3、防止重金属中毒(如铅)。

鉴别时要注意其他特异性疾病:

1.特异性神经系统感染:如脑炎,脑膜炎等,脑脊液病原学检查可确诊。

2.药物中毒:药物中毒引起的共济失调见于苯妥英钠等抗癫痫药物过量,根据病史和测定血中药物浓度可助诊断,停用该药则症状消失。

3.先天性代谢异常:先天性代谢异常引起的共济失调多反复发生,如高氨血症,色胺酸转运异常等,可根据家族史,代谢特点,智力低下等诊断,后天性代谢异常,如低血糖,低血钠等,也可致急性小脑共济失调。

4.后颅凹占位病变:如肿瘤,脓肿,血肿等,有时表现为急性小脑症状,可根据影像学检查,颅内压增高等症状进行鉴别。

5.遗传性显性共济失调:也可能反复发生急性症状,可根据家族史,病程经过等鉴别。

6.感染性多神经根炎或多发性硬化:也可表现为急性或一过性共济失调。

7.其他:低血糖,缺氧,颅脑外伤,迷路疾患等也应注意鉴别,至于小脑变性病或小脑发育不全所致共济失调是慢性的或进行性的,易与本病鉴别。

饮食要富于营养,宜吃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要多食含维生素多的蔬菜和水果。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动物类食品,如鸡、鸭、鹅肉,瘦猪牛羊肉等;植物类食品,如面粉、豆类食物及大豆制品,食用时要煮熟煮烂,切忌生硬不易消化,不利于人体吸收。忌食辛辣。尽量少吃或不吃海鲜,因为抗痨药有增高血尿酸的副作用,而海鲜会加剧血尿酸增高作用,而且抗结核治疗期间容易出现过敏。

锥体外系疾病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