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积聚(Y瘕、痞块、痃癖)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全身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成年人
  • 典型症状:肚子疼
积聚之名,首见于《灵枢#8226;五变》:“人之善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弱,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内经》里还有伏梁、息贲、肥气、奔豚等病名,亦皆属积聚范畴。在治疗方面,《素问#8226;至真要大论》提出的“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等原则,具有一般的指导作用。《难经》对积聚作了明确的区别,并对五脏之积的主要症状作了具体描述。《金匮要略#8226;疟病脉证并治》将疟疾引起的症瘕称为疟母,并以鳖甲煎丸治之。《诸病源候论#8226;积聚病诸候》对积聚的病因病机有较详细的论述,并认为积聚一般有一个渐积成病的过程,“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证治准绳#8226;积聚》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疗是病必分初、中、末三法”的主张。  《景岳全书#8226;积聚》则对攻补法的应用作了很好的概括,“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医宗必读#8226;积聚》把攻补两大治法与积聚病程中初中末三期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指出治积不能急于求成,可以“屡攻屡补,以平为期”,颇受后世医家的重视。《医林改错》则强调瘀血在积聚病机中的重要作用,对活血化瘀方药的应用有突出的贡献。  中医文献中的症瘕、痃癖以及伏梁、肥气、息贲等疾病,皆属积聚的范畴。根据积聚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西医的腹部肿瘤、肝脾肿大,以及增生型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疾病,当这些疾病出现类似积聚的证候时,可参阅本节辨证论治。
典型症状:肚子疼

积聚症状诊断

腹腔内有可扪及的包块。常有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疸、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

积聚疾病病因

(一).情志失调:情志抑郁――肝气不舒――气滞血瘀

(二).饮食所伤:酒食不节食滞、痰气、虫积――聚证饥饱失宜脾运失健――恣食肥厚生冷痰浊气血搏结――积证

(三).感受寒湿:寒湿侵袭――脾阳不运――湿痰内聚,气血瘀滞

(四).病后所致:黄疸病后――湿邪留恋,气血阻滞;久疟不愈――湿痰凝滞,脉络痹阻;感染血吸虫――肝脾不和,气血凝滞;久泻、久痢之后――脾气虚弱,营血运行涩滞。

病机

(一)病机关键是气滞血瘀:本病病因有寒邪、湿热、痰浊、食滞、虫积等,其间又往往交错夹杂,相互并见,而终致气滞血瘀。

(二).病位在肝脾:

(三).病理性质初起多实,日久则虚实错杂:

本病初起――邪气壅实,正气未虚――多属实;

积聚日久――病势较深,正气耗伤――虚实夹杂;

病至后期――气血衰少,体质羸弱――正虚为主。

(四)病理演变:

一般预后良好。少数聚证日久不愈,可以由气入血转化成积证。积聚的病理演变,与血证、黄疸、臌胀等病证有较密切的联系。积聚病因病机示意如下:情志失调肝脾失调寒邪与气血互结饮食不节痰浊气机阻滞聚证感受寒湿湿热病后食滞气滞血结积证虫积。

积聚预防

饮食有节,起居有时,注意冷暖,调畅情志,保持正气充沛,气血流畅。

积聚鉴别诊断

积聚与痞满的鉴别:

痞满是指脘腹部痞塞胀满,系自觉症状,而无块状物可扪及。积聚则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不仅有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可扪及。

Y积与瘕聚的鉴别:

Y就是积,Y积指腹内结块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多为脏病,形成的时间较长,病情一般较重;瘕即是聚,瘕聚是指腹内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多为腑病,病史较短,病情一般较轻。

积聚饮食保健

积聚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避免饮食过量。

2)忌食生冷油腻的食物。

3)忌食辛辣酒热。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副鼻窦炎,颅咽管瘤,发作性睡病,前房积血与青光眼,新生儿泪囊炎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